棉花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着滴灌棉花技术大面积应用,其灌溉方式发生了改善,它将水分、养分均匀持续地定时、定位地运送到棉花根系附近,棉花栽培配套技术随之改变,致使棉田害虫所处的生态环境,及其发生规律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 为此,很有必要摸清膜下滴灌条件下棉花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措施,确保棉花持续均衡增产。 一、005 年中度偏重发生,其中第 1、第 2 代中度偏重发生,第 3 代轻度发生
2、公斤。 3、破膜。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地膜破坏,即从中间划开地膜,尽量将其撤除,以加速散墒,避免雨后高温加速棉花烂根。 4、合理整枝化控。 及时使用缩节安,控制棉花徒长,防止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棉花因田间郁闭造成生理性落花落铃,每隔 10 天左右一次,至 8 月 10 日,可用 3。 第一次用量为 ,以后每次增加。 一般确保单株留果枝 12,7 月 20 日左右打顶,可根据植株长势,到
2、有的农民说今年的棉花长得好,有的农民说棉花不行,还有的说只能算是一般年成。 为此,针对今年的棉花生产现状,应帮助农民分析今年的棉花生产形势,加强中后期管理,力夺抗灾增产丰收。 植棉效益可望增长:一是国家出台了增加收贮、良种补贴、创高产奖励、调低农资价格等政策保护农民种棉的积极性;二是近期国际纺织品出口开始回暖,由此可以拉动棉价回升;三是棉田面积大幅度减少,总产可能大幅下降,棉花必将以稀为贵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年来,由于春季低温,直播棉田苗期病害发生严重,造成棉田大量死苗。 为了提高棉农的经济效益,减轻病害造成的损失,特将棉花苗期几种病害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茎均可发病。 幼苗受害后,在茎基部出现红褐色梭形条斑,纵裂状,严重时病斑扩大呈褐色、变黑、腐烂,导致幼苗死亡。 天气潮湿时,病斑产生橘红色黏性物质。 叶片发病,在叶片边缘产生半圆形褐色病斑,天气干燥时,病斑边缘呈深红色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 号 该棉抗黄枯萎病比华抗 3 号强,是现今国内抗该病的品种之一。 在重庆綦江、江西上饶、新疆精河、河北邢台等地的试种,表现独特。 亩产籽棉 370485 公斤,高产田超过 520 公斤,在湖北荆洲、陕西渭南、安徽毫州、山西临汾特护产量潜力试验平均为 斤。 前不久,通过了山东省科技成果鉴定。 特征特性:属常规棉,春夏兼用,生育期 125 天,不玩苗,中期长得快,后期不早衰。
2、失功能的老叶和所有的空枝、赘芽全部打除,以防烂铃(切勿打去果枝上的叶片)。 并要做好推株拼拢工作,方法:用脚将棉株基部向一侧踩踏一下,让两行棉株拼在一起,空出行间通风道。 间隔 5 天7 天后,再将并拢的两行棉株推开恢复原状,这样,促进棉桃成熟吐絮,减少烂铃。 止早衰对脱肥早衰的棉田,及时应用 12尿素溶液加活力素溶液混合喷施;对于生长过旺的棉田,喷施 23过磷酸钙浸出液,酸二氢钾溶液。 从
2、立即脱落,根部肿大、扭曲,茎基部和根部呈紫褐色,干枯后呈棕褐色,病部表皮综裂。 病根比正常根细,侧根增多。 病菌一般较少侵入内皮层,维管束为白色,病株结铃明显减少。 二、温、降雨和倒春寒常诱发根腐病大发生。 棉花是喜温作物,春季多雨和低温,土壤温度低,棉花出苗缓慢,棉苗抗性差,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机会。 熟度好的种子生活力强,播种后出苗迅速,苗齐、苗壮,不易受到病菌侵染;而成熟度差
1、、硅钙肥对棉花的增产效果棉花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土壤板结、化学肥料的施用增加,棉花经济效益降低。 造成了大多地区棉花产区出现了棉花缺素现象,给广大棉农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唐山正宝硅钙肥公司生产的正宝硅钙肥,富含多种中微量元素,能有效的根除棉花的营养失衡现象,改善棉花植株的生长状况,从而使棉花增产增收。 实践证明硅钙肥在棉花生产中有很大增产潜力。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花烂铃发生的条件和原因:棉花烂铃是由多种病菌侵染为害棉铃引起的。 夏秋多雨时节,棉田湿度较大,若郁蔽较重,通风透光较差,棉花烂铃也比较严重。 棉铃病害主要有疫病、炭疽病、角斑病、红腐病、红粉病、黑果病等,其中疫病是引起烂铃的主要病害。 棉田管理粗放,整枝打杈及化控措施不及时,植株旺长等,均有利于发病。 二、棉花烂铃防治措施:1、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量施用氮肥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入汛期是棉花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决定棉花产量与质量的关键时期。 但是,此阶段天气变化大、灾害频发,如旱涝、冰雹等较常出现,常常给棉花生产造成一定危害。 生产实践证明,要夺取棉花优质高产,进入汛期科学管理是关键。 适期化控进入汛期后,棉株极易发生疯长,引起蕾铃脱落,而及时用缩节胺或助壮素化控可稳定棉株生长,改善株型,多结蕾铃。 其方法是:雨季初期棉花初开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