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
1、花长势已定,棉花后期的有机营养物质主要靠已定的叶片数来供应。 如果叶片早衰或干枯、脱落都会造成棉花减产。 因此,在 7 月中旬打顶以后,棉花后期保持叶片功能,防治棉叶早衰和病虫的为害是棉花后期的管理关键。 其中红蜘蛛的为害和棉花红叶茎枯病是棉花后期叶片早衰、脱落乃至棉株死亡的主要原因。 棉花红蜘蛛的发生及防治棉花红蜘蛛是我国各棉区普遍发生,为害较重的一类害虫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 要点 棉花分为出苗期、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个生长发育时期。 棉花是深根作物,生长期长,生长量大,对土壤肥力要求高,施肥的原则是:施足基肥,轻施提苗肥,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 按照“适氮、稳磷、增钾、配微”的方法进行施肥。 1、施足基肥亩施有机肥 30005000 千克,配合全部磷肥、大部分钾肥和部分氮肥,在耕地前撒施。 对缺锌、缺硼地块,可亩施硫酸锌 12
花在全生育期内需肥呈现明显的少一多少的动态变化规律,即出苗一现蕾(5 月 1 日至 6 月 10 日)期少;现蕾一开花(6 月 10 日至 7 月 5 日)需肥迅速增加;开花一吐絮(7 月 5 日至 8 月底)需肥达到最高峰;吐絮一收获(8 月下旬以后)又逐渐减少。 现根据棉花一生中需肥规律确定出棉花追肥要点:轻、偏或不施苗肥棉花进入生长盛期,植株间养分竞争激烈,弱苗很容易争不到养分而出现不现蕾
花在全生育期内需肥呈现明显的少一多少的动态变化规律,即出苗一现蕾(5 月 1 日至 6 月 10 日)期少现蕾一开花(6 月 10 日至 7 月 5 日)需肥迅速增加开花一吐絮(7 月 5 日至 8 月底)需肥达到最高峰吐絮一收获(8 月下旬以后)又逐渐减少。 现根据棉花一生中需肥规律确定出棉花追肥要点:轻、偏或不施苗肥棉花进入生长盛期,植株间养分竞争激烈,弱苗很容易争不到养分而出现不现蕾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植保篇)十几年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普及推广,棉铃虫已经不足以让棉农“谈虫色变”了。 然而,枯萎病、黄萎病却一直是让棉农头疼的“紧箍咒”,蚜虫、红蜘蛛年年都会“兴风作浪”,棉蝽象、烟粉虱在近几年的发生也越来越猖獗,再加上个别年份突然爆发的棉铃虫,棉花的用药防治仍然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同时,在病虫害防治上也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严重问题,直接导致部分棉农的用药成本高
1、料是庄稼的“粮食”,只有让庄稼“吃饱”和“吃好”(根据其需肥特点、需肥规律进行合理施肥),才能实现最大程度上的高产高效。 但在当前的实际生产中,伪劣化肥的泛滥和盲目施肥已经成了严重制约棉花高产高效的“拦路虎”。 伪劣化肥有效养分含量偏低,而售价偏高,往往导致“花了 10 元钱,买了 5 元的肥料养分”。 由于棉花“吃不饱”,多花钱还导致棉花减产。 对此,在为棉花施肥时,棉农应自己“配方施肥”
棉区常年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 40 万 右,总产 45 万 t 左右。 要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从而增加棉农的收益,在棉花种植上一定要讲究科学,消除传统的落后或不当的管理模式。 经多年来深入棉区调查观察了解和生产经验总结概括出了该棉区在种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 棉田连作据对冀中南地区的市、县调查,目前棉田大部分为重茬地,有的地块种植年限在 20 年以上,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病残体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于外界环境条件不适合或内部营养条件失调,导致棉株外部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的生长症状,称为缺素症,也称生理性病害。 氮缺氮时叶小,叶柄短,叶色浅,光合作用减弱,花铃仅在下部果枝,铃小,纤维短,衣分低。 继续发展,叶片由黄绿变黄,再变红色,然后脱落。 磷缺磷时植株矮小,叶呈暗绿色,开花、结铃、吐絮期推迟,产量低,品质差。 钾棉花后期容易缺钾,叶片自上而下叶肉褪绿,变黄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枯黄萎病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在我国所有棉区都有发生,在不倒茬、不轮作棉田呈逐年加重发生趋势。 该病由带菌棉籽、棉籽壳、病株残枝落叶等传播。 病菌留存于土壤中,在棉苗生长期通过幼根或根须伤口侵入棉株,全株受害,致使棉株矮缩、叶片萎蔫枯干脱落。 枯萎病发病高峰期在 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棉花现蕾期,黄萎病发病高峰期在 8 月花铃期。 如果 78 月阴雨天多,低温寡照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前棉花已经进入结铃盛期和始絮期。 需要大量的肥水供应,也是虫害较多的时期。 通过最近对宿松县、望江县和安庆郊区的棉花大田调查,发现棉花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目前棉花生产存在不少问题,如:缺硼、缺钾普遍,部分棉田棉桃过少,棉蓟马为害有加重趋势,肥料结构不合理等。 棉花秋后肥水管理:目标是“嫩过 8 月”,秋桃盖顶不早衰。 8 月是棉花大量结铃的时期,平均每天开 1 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