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腐病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腐病在黑龙江省大豆产区普遍发生,田间一般病株率为 30%40%,低洼地和重茬地病株率可达 70%以上,最高死苗率在 15%以上。 东部地区重于西部地区,其中以东部土壤潮湿地区发生最重。 一般年份大豆生育前期(开花期以前)病株率为 75%左右,病情指数为 35%50%,多雨年份病情指数可达 60%以上。 大豆根腐病发病主要取决于土壤中的菌源数量
1、病原菌学名主作物甘薯。 病害诊断苗期、本田期均可发病。 苗期发病,多在幼苗根尖或中部出现黑褐色病斑,致使幼苗矮小,节间短缩,茎叶萎缩,叶片逐渐变黄,幼苗生长缓慢,严重时根部腐烂,幼苗死亡。 田间发病,多是受害根根尖变黑,后蔓延到根茎,形成黑褐色病斑,病部表皮破裂,皮下组织变黑。 发病轻微的植株地下茎近地际处能再发出新根,虽能结薯,但薯小。 发病严重的植株地下根茎大部变黑腐烂,地上茎蔓分枝少
2、椒根腐病的传播发生。 3、科学管理,防止积水。 整地时一头要挖好排水沟;采用垄栽,做成 90 厘米的垄距,一垄栽双行,既利于提早封垄,又利于通风采光和田间管理;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5406”三号菌粉 500 倍液;中后期追肥,采用配制好的复合肥母液随浇水时浇施,或顺垄撒施后浇水,防止人为管理造成辣椒根部受伤。 4、发病田的隔离。 如在辣椒田里发现一株或几株出现中午萎蔫,晚上稍恢复的情况
2、变色。 2、拟茎点霉根腐病该病是当前嫁接黄瓜的主要根腐病种类。 黄瓜结果后陆续发病。 病程较长,开始白天叶片出现萎蔫,晚上或阴天尚可恢复,持续几天后,下部叶片开始枯黄,且逐渐向上发展,导致瓜条发育不良。 该病的发生上述情况有以下二种:、嫁接苗属于黑籽南瓜部分近地面的茎基部出现水浸状变褐腐败,致使全株死亡。 、茎基部不出现水浸和腐败症状,南瓜和黄瓜的维管束也不变褐,掘取根部可见细根基部变褐腐烂
2、瓜的主要根腐病种类。 结果后陆续发病。 病程较长,开始白天叶片出现萎蔫,晚上或阴天尚可恢复,持续几天后,下部叶片开始枯黄,且逐渐向上发展,导致瓜条发育不良。 发生上述情况有 2 种:一是嫁接苗属于黑籽南瓜部分近地面的茎基部出现水浸状变褐腐败,致使全株死亡;二是茎基部不出现水浸和腐败症状,南瓜和黄瓜的维管束也不变褐,掘取根部可见细根基部变褐腐烂,主根和支根的一部分也出现浅褐色至褐色
2、年。 在适宜条件下,病菌菌丝直接侵入农村主引起发病。 发病后期,病部病菌菌丝融合形成大小不等、暗褐色的片状菌核,贴附于根部。 病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传播。 农具以及带菌粪肥也能传播。 病菌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格,1035菌丝均可生长,最适温度 25左右。 耐干、喜湿,适宜 作地易发病,一般春播胡萝卜发病重,特别是 5月中旬至 7月中旬多雨年份,病害常暴发成灾。 防治措施(1)选地势较高燥
2、小黑点。 防治方法除选用黑子南瓜、南砧一号等抗病砧木外,可采用以下方法防治。 (1)土壤消毒。 在苗床和温室土壤上覆盖农膜,利用太阳能消毒。 土温3840条件下 24 小时,42条件下 6 小时,4851条件下 10 分钟即可杀灭土壤中大部分致病病菌。 对发病重的地块或苗床可用多菌灵、敌克松或甲基托布津等,以 110 配成药土,播种或定植前按每 1/15 公顷(1 亩)用药 2)加强管理
2、,前期生长正常,但新梢长到 10 厘米时,部分新梢的叶片则向上卷曲,叶片变小而色淡,生长势逐渐减弱,叶片表现失水症状,23 天后,叶片凋萎枯死。 这种类型比较常见,也易引起注意。 凋萎猝死型:本类型主要发生于 78 月份的高温多雨季节,且发病迅速。 一般在春季,枝梢生长结果正常,到夏季高温多雨季节后,突然全株枯死。 这种类型病株危害程度大,来得突然,难以抢救,但所占比例小。 二
2、或雨水传播蔓延。 高温高湿或低温低湿都有利于此病发生。 定植后地温低,土壤湿度过大,且坚持时间长,或棚室番茄遇连阴天气未能及时放风,尤其是大水漫灌后未及时放风形成高温高湿条件,都会导致该病的发生和流行,3、防治方法(1)高苗床育苗,种子铺,盏药土,为避免苗床排水不良,床土过湿,宜采用营养钵育苗,每平方米苗床用药粉 810 克。 拌 75%百菌清药土或 58%甲霜灵种前撒铺 1/3 药土
2、入致病,种子不传病。 土壤温湿条件是本病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 土壤低温高湿,或土温过高,或土温变化剧烈,不利于根系生长及根部伤口愈合,植株抗病力降低,而易诱发根腐病。 低洼地,粘质土壤,施用带菌土杂肥,或地下害虫多,农事操作伤根多,皆易加重发病。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尚缺全面调查,已知之豇14(浙江)、五月鲜豇豆(河南安阳地方种)抗根腐病(但不抗豆荚螟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