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薯
病原菌学名主作物豆薯、蚕豆等多种豆科植物。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块根。 块根发病初时在表面产生黑褐色略凹陷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病斑逐渐扩大并向薯肉内部发展,可深入薯内约1 毫米。 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白色霉层。 致病菌为棘腐霉和终极腐霉,前者孢子囊球形或梭形,平滑或有刺状突起,顶生或间生,萌发时生 13 个芽管,未见游动孢子,卵孢子球形,无色,后者孢子囊球形,近球形,多间生
1、病原菌学名主作物豆薯、菜豆、豇豆、豌豆等。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柄、茎蔓。 叶片发病,病斑呈多角形,大小 23 毫米,初时水浸状,淡绿色,半透明,后逐渐变淡褐色至褐色。 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稍见黏性稀薄菌脓,菌脓干燥后转为稍带光泽的胶膜状物,好似病斑上涂布一层蛋白清。 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融合成较大的斑块,致使叶片局部干枯。 致病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菜豆致病变种。 细菌菌体短杆状
1、病原菌学名寄主作物豆薯、菜豆、豇豆、扁豆等豆科作物。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叶片。 叶片发病,初时产生水浸状褐色斑点,扩展后形成大小 515 毫米,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边缘红褐色至棕褐色,中央淡褐色,浅灰色。 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有灰色霉状物。 发病严重时,叶片上密布病斑,或病斑相互连成大片,致使叶片局部或全叶黄枯。 致病菌为豆类灰星尾孢。 病菌分生孢子梗束生生,直立,有 38 个隔膜
薯黑心病,也称豆薯心黑腐病。 病原菌学名寄主作物豆薯、豆类等多种作物。 病害诊断只为害块根,块根发病,初时表面无明显症状表现,剖开块根也见部分薯肉变褐色。 随着病情发展,薯肉变色部分扩大,颜色加深,后期块根心部薯肉变黑褐色,软化腐烂。 致病菌为不正腐霉和棘腐霉。 前者孢子囊球形或近球形。 卵孢子球形,无色,卵孢子不充满藏卵器腔;后者孢子囊球形顶生,或卵形、梭形间生。 卵孢子球形,无色,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