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2、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源。 该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 2 年。 随着该病的连年发生,病田种子带菌量逐年增加。 当播后温度达1020时,病菌孢子迅速萌发侵染,导致苗期发病,幼苗受害程度随种子带菌量增加而加重。 土壤湿度过低或过高、肥水不足抗病力下降、氮肥过量及播种过早或过深等都使该病加重。 今年秋季温度一直偏高,土壤及种子病菌数量增大,这是造成今年小麦秋季发病的主要原因。
2、作用。 其次,要抓紧时间剥除多余果穗,当果穗吐丝后一周,只留最上部一个果穗,剥除下部多余果穗,做到单株单穗,减少养份消耗,使养份供应集中,形成大穗,确保果穗品质和商品率。 在操作时应注意保护果穗叶片。 2、小棚栽培玉米小棚栽培玉米已进入大喇叭口后期,是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关键时期。 应视苗情生长情况管理,若前期穗肥不足,对叶片薄、叶色淡、茎杆细、叶鞘微红的田块要适当补施粒肥,反之,少施或不施
2、病菇观察,其组织内部呈黄褐色、干燥、松散,但菇体不腐烂、无臭味。 该病病原菌为轮枝霉。 软腐病又称霜霉病、湿腐病等。 菇床被病菌灰白色菌丝覆盖后,变为暗灰绿色或暗褐色,食用菌菌丝因缺乏氧气和受病菌分泌物毒害而失去活力,此后很难出菇;病菇从基部发病,并向上伸延至菌盖,菌盖初期出现淡褐色大小不一的水渍状病斑,继之即被病菌所覆盖,继尔腐烂,手触即倒。 该病病原菌为树状葡枝霉。 锈斑病又称斑点病。
2、植期差异大,生育期不一,害虫食料丰富,在田间辗转发生,造成世代重叠,田间虫态复杂。 预计下一阶段玉米螟将中等偏重发生,纹枯病和大、小斑病中等发生,玉米红蜘蛛局部地区偏重发生。 三、防治意见。 (一)结合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开展综合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虫枝叶和残体,并集中深埋或烧毁;搞好健身栽培,提高植株抗病虫能力。 (二)有条件的地区使用杀虫灯诱杀玉米螟虫
2、公斤。 3、破膜。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地膜破坏,即从中间划开地膜,尽量将其撤除,以加速散墒,避免雨后高温加速棉花烂根。 4、合理整枝化控。 及时使用缩节安,控制棉花徒长,防止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棉花因田间郁闭造成生理性落花落铃,每隔 10 天左右一次,至 8 月 10 日,可用 3。 第一次用量为 ,以后每次增加。 一般确保单株留果枝 12,7 月 20 日左右打顶,可根据植株长势,到
2、头巷尾,房前屋后,而栽培用土也是就地取材,就很容易使病菌污染栽培料,当栽培棚内温度在1530,相对空气温度 90%左右时,病菌孢子迅速萌发,其菌丝首先侵染培养基料,此后随着数量的扩大,危害程度逐渐加深,或使培养料不再出菇,或使已发生的菇体逐渐软腐。 防措施栽培大棚远离发病区建造,这是根本的预防手段。 继续在发病区进行生产时,应对栽培大棚作如下处理:原大棚上部架杆、覆盖物全部除去将墙体刮除
2、要品种有龙丹 26、龙丹 13、四密 21、硕秋 8、海育 5号、海育 6号、天利 21、四单 19、黑 301、吉单 27、吉单 252等。 此外,部分市县还出现了由斑须蝽刺吸为害导致的玉米“烂心病”,其症状为心叶扭曲成鞭状,心叶表面皱缩,逐渐透明并出现不规则的孔洞,第 6片叶包在里面,无法抽出,严重的根部出现分蘖,其症状与顶腐病的最主要区别是根部正常。 鉴于当前病情仍在发展
2、:毛籽和包衣种子均应晒种 23 天,最好在木板和芦席上晒种,禁止在水泥地板或铁板上晒种。 种子处理:中棉所科技贸易公司提供的包衣种子,包衣剂型为美国卫福种衣剂,只含杀菌剂,一般年份可起到防治苗病的作用,若要防治苗期虫害,请根据当地苗期虫害发生情况,适当撒入杀虫剂或出苗后喷洒杀虫药剂。 二、要选好播种期确定棉花适宜播期,主要决定于温度、墒情和品种熟性。 因棉花种子发芽需要的最低温度为 12
2、米植期差异大,生育期不一,害虫食料丰富,在田间辗转发生,造成世代重叠,田间虫态复杂。 预计下一阶段玉米螟将中等偏重发生,纹枯病和大、小斑病中等发生,玉米红蜘蛛局部地区偏重发生。 三、防治意见。 (一)结合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开展综合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虫枝叶和残体,并集中深埋或烧毁;搞好健身栽培,提高植株抗病虫能力。 (二)有条件的地区使用杀虫灯诱杀玉米螟虫
2、指导组提出了当前水稻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如下:一、切实加强早稻后期管理,确保颗粒归仓一是加强水分管理。 要采用间歇好气灌溉,即灌水后待其自然落干 23 天再灌水。 另外,切勿断水过早,做到收获前 5断水。 二是补施叶面肥。 在齐穗期、灌浆期各喷施一次叶面肥,以提高结实率。 三是强化病虫害防治。 重点对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稻曲病等的防治。 四是及时组织抢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