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毒蛾)形态特征:雌蛾体长约 18 毫米,翅展约 3040 毫米;雄蛾体略小,体翅暗褐色至板栗黑色,前翅基部色深,外横线细黑弯曲,内烟有一较大远圆形的黄白色斑,翅尖有 3 条短黑斜纹,靠近中横线隐现有 2 条相互靠近的细黑曲线。 后翅色稍浅,无线纹。 腹部纵列有 34 个黑色毛丛。 卵黄白色。 近球形,顶部凹陷、成块状。 成熟的幼虫体长 2336 毫米,黑褐色,较细长多毛
2、方法则成本更高。 为使嫁接技术能在茶园改造中推广应用在实践中笔者摸索出一种新的嫁接方法,这种新方法可以节约开支,嫁接成本,且简便易行,适宜推广应用。 一、嫁接方法1、接穗选择接穗应选择适合当地生长,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良品种。 试验采用的品种是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云抗 10 号。 2、嫁接时间于 13 月份嫁接,当年 9 月份调查,德宏州茶技站和潞西市茶技站试验点接穗成活率分别为 74%和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树修剪茶树修剪是树冠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修剪包括幼龄期的定型修剪、成年茶园的轻修剪和深修剪、衰老茶园的重修剪和台刈。 (1)茶树幼龄期的定型修剪:在茶树幼龄期进行 34 次定型修剪,可抑制幼龄茶树主干的顶端优势,促进腋芽萌发,增加骨干枝数量,迅速形成健壮的具一定高幅的采摘面。 第一次定型修剪在扦插苗移栽后进行。 当移栽苗高达 25厘米以上时,在离地面 1520 厘米处留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苗立枯病、茶根癌病)两种病害都为害茶苗,在部分茶区发生严重,造成茶苗枯死。 茶苗立枯病常发生在茶苗茎基部,病斑初为暗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以后呈灰白色,病斑稍下凹,其上散生许多黑色的小粒点。 受害茶苗叶片枯萎,最后整株死亡。 该病菌为半知菌亚门拟基点霉属(菌。 病部小黑点为病菌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 内生两种分生孢子,一种为纺锤形孢子,无色单胞。 另一种为丝状孢子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蓑蛾)蓑蛾类均属鳞翅目蓑蛾科。 种类很多。 一般为雌、雄异型,雌成虫往往特化成幼虫型,无翅无足,头部和胸部退化、一生栖息在蓑囊中。 雄成虫是蛾子,翅发达,翅面上有鳞片或毛,斑纹简单。 幼虫吐丝结成各种形状护囊,囊上粘附断枝、残叶,栖息其中。 俗称蓑衣虫、背袋虫、袋子虫、吊子虫、避债蛾等。 行动时将头、胸伸出,负囊移动。 行动迟缓,在茶园形成危害中心。 幼龄幼虫咬食叶片下表皮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迎霜 该品种系杭州市茶科所从福云自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选育而成的小乔木型、中叶类无性系良种。 特点:发芽早,春芽萌发期一般在 3 月上旬,一芽三叶盛期在 4 月中旬;发芽密度中等,育芽能力强,生长期长,茸毛多,叶黄绿色,持嫩性强,但抗逆性稍弱。 一芽三叶百芽重为。 产量高,红、绿茶兼制,尤其适制名优绿茶。 绿茶品质特征为:香高味鲜浓;所制工夫红茶品质为:条紧乌润,香味鲜浓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苗白绢病)茶苗白绢病是一种常见的苗圃根部病害。 国内分布范围广,为害严重。 除茶外,尚能为害瓜类、茄科、麻类、烟草、花生等 200 多种植物。 症状 发生在根颈部,病部初呈褐色斑,表面生白色绵毛状物,扩展后绕根颈一圈,形或白色绢丝状菌膜,可向土面扩展。 后期在病部形成油菜籽状菌核,由白色转黄褐色至黑褐色。 由于病菌的致病作用,病株皮层腐烂,水分、养分运输受阻,叶片枯萎、脱落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刺蛾)刺蛾类害虫属鳞翅目刺蛾科,为害茶树的多达几十种。 成虫体肥壮,全体密生绒毛和厚鳞粉,大多黄褐或暗灰色,少数问有鲜绿色,前翅靠近外缘常有 l2条斜纹。 幼虫体扁,椭圆形或称纸烟形,体上有 4 列毒刺,俗称“火辣子”、“痒辣子”。 少数种类无刺。 头小收缩在前胸下,足短小退化。 化蛹前结石灰质硬茧壳。 幼虫栖居叶背取食,幼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枯黄半透膜
2、红锈藻病、茶黑腐病和茶线腐病。 根部病害已记载的有 30 种以上。 主要种类有茶苗根结线虫病、茶苗白绢病、茶根腐病。 常致全株枯死。 成龄期根病包括红根腐病、褐根腐病、黑纹根病以及紫根腐病。 二、花和果实病害种类较少。 仅花腐病(生较普遍。 果实病害有云纹叶枯病和轮斑病。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常绿作物,成龄后树冠茂密郁闭,小气候变幅较小,环境条件较其他作物稳定,病原微生物区系相应较为丰富
2、旬螨量还将上升,可能影响到四茶的萌发及芽叶生长。 各生产单位要在 9 月中旬左右加强田间调查,及时进行防治,药剂及用量参照我所情报第 5 期。 假眼小绿叶蝉 由于近段时间气温适宜,虫量有所上升,据自然消长区调查,8 月 24 日百叶虫量为 8 头(均为若虫)。 各单位在 8 月底应进行田间调查,对百叶虫量超过 12 头(或亩虫量超过 18000头)的茶园均应全面施药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