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
2、子盘。 该病亦可危害茎和叶梢,在茎和叶梢上形成短条形病斑,亦长有黑色小粒点,严重时可使叶片下垂,但仍保持绿色。 姜眼斑病。 首先在叶片上形成褐色小点,后扩为梭形,形似眼睛,故称眼斑病。 病斑呈灰白色,边缘褐色较浅,病斑大小为 5米3米,病部四周黄晕明显或不明显,湿度大时病斑两面生暗灰色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二、病害发生条件。 以上叶部病害均由真菌引起。
2、由疫霉感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苗期、成株期均可受害,根、茎、叶、果实都可发病,前期根、茎染病造成死苗,中后期染病常造成整株死亡。 移栽期该病传播快、易感染,会造成大片死苗,连作田较重,病菌孢子借风雨传播,迅速蔓延成灾,损失较重。 在移栽前 25 天喷淋 1 次甲霜灵锰锌 300液,然后带药移栽,能很好的预防疫病、3)细菌性斑点病:是辣椒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常引起早期大量落叶、落花
2、特效杀菌王 2000 倍、敌克松 400 倍或青枯散喷洒。 二、绵疫病该病主要危害果实,受害果初为水浸状,圆形斑点,稍凹陷,果肉变黑褐色腐烂,易脱落。 湿度大时,病斑表面长出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扩展迅速。 病果落地后很快腐烂。 茎部受害初呈水浸状溢缩,后变暗绿色或紫褐色,其上部萎焉,潮湿时上生稀疏白霉。 防治上要注意实行轮作,高垄种植,适当摘除下部叶片以利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
2、种,如沙苑金针菜等。 2、加强栽培管理采完黄花后,应及时割苗,割下的苗应远离黄花菜地。 加强肥水管理,在春季出苗、抽薹前、采收旺期分别追施出苗肥、催薹肥、催蕾肥,每次追肥要以速效氮肥为主,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冬苗枯死后即用有机肥推蔸,一般每 667 50深耕作层,促使冬苗早生快发。 施肥量及方法要看天、看地、看苗灵活掌握。 原则是差苗多施,壮苗少施;瘦地多施,肥地少施;晴天水施,阴雨天干施。
2、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扩展迅速。 病果落地后很快腐烂。 茎部受害初期呈水浸状溢缩,后变暗绿色或紫褐色,其上部萎焉,潮湿时上生稀疏白霉。 防治上要注意实行轮作,高垄种植,适当摘除下部叶片以利通风透光,降低植株间的湿度,发病初期可用瑞毒霉 600倍液、杀毒矾 500倍液喷洒。 称半边疯,发病初期近叶柄的叶缘部叶脉间褪绿,晴天高温时萎焉,夜间或阴天时恢复,数日后萎焉状态不再复原。 叶缘稍向上卷曲
2、孢子,靠风雨传播。 果实成熟期遇高温多雨则为害严重。 防治枇杷炭疽病应加强栽培管理,在冬季修剪是摘除病果,并集中烧毁。 发病时期喷洒11200 倍波尔多液,或 80%大生可湿性粉剂 400液,或 70%代森锰锌粉剂 500 倍液。 每隔 10喷 1 次,连续喷 2 次以上。 枇杷叶斑病,该病表现三种类型。 1、灰斑病:在叶片上发病,初期病斑淡褐色,圆形,后变灰白色,病健部分界明显
2、果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孢子,靠风雨传播。 果实成熟期遇高温多雨则为害严重。 防治橼杷炭病应加强栽培管理,在冬季修剪是摘除病果,并集中烧毁。 发病安期喷洒 11200 倍波尔多液,或 80%大生可湿性粉剂 400600 倍液,或 70%代森锰锌粉剂 500 倍液。 每隔 1015 天喷 1 次,连续喷 2 次以上。 枇杷叶斑病,该病表现三种类型。 1、灰斑病:在叶片上发病,初期病斑淡褐色,圆形
2、病,两者合称烟煤病。 病害初侵染源来自枝条、老叶,病菌在广东南部和海南省可终年繁殖,发病程度与分泌蜜露的昆虫虫口密度及气象因素有关。 在春旱明显的地区(海南西部、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广西百色地区、云南)或结果期干旱的年份,同翅目昆虫(扁喙叶蝉、蚜虫、介壳虫、白蛾蜡蝉等)、缨翅目昆虫(蓟马)及螨类的虫口密度大,为害猖獗,吸食嫩叶、幼果汁液,同时排泄出大量氨基酸、糖类、蜡质等黏附在寄主组织表面
2、死部分纵横扩展,很快全果变黑烂掉。 2病原菌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的小丛壳属的围小丛壳(无性态为半知亚门腔孢纲炭疽菌属的胶孢炭疽菌(在芒果果实上产生的一般都是无性态。 3发病规律贮运期间的菌源主要是田间的病果。 本病的发生、流行要求高湿与高温(2432)。 在华南,关键因素是湿度。 不同品种抗病性有差异。 在我国,秋芒品种感病强,吕宋品种感病弱。 4防治必须控制田间危害,防腐,冷藏
2、霜疫霉病的发生。 (5)在第 2 次生理落果高峰后期要注意查果蒂蛀虫的蛹。 掌握在采前各代蒂蛀虫成虫羽化 40%和 80%时喷药。 可用 25%杀虫双乳油 500 倍液混合 90%敌百虫晶体 800 倍液喷雾,重点喷果穗和内膛枝干,既治虫又防病。 (6)生长期喷药,重点防治霜疫霉病。 一般在花蕾期、幼果期和成熟前 15 天各喷药 1 次。 霜疫霉病发生严重的果园,在春季抽梢期就要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