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防治
1、生焦斑病近几年发生较重,严重时田间病株率可达 100%,急性流行情况下,在很短时间内,可引起花生叶片大量枯死,造成花生严重损失。 症状:该病通常产生焦斑和胡椒斑两种类型症状。 常见的焦斑类型症状,通常自叶尖、少数自叶缘开始发病。 病斑呈楔形向叶柄发展,初期退绿,逐渐变黄、变褐,边缘常为深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 早期病部枯死呈灰褐色,上面产生很多小黑点,该病常与叶斑病混生
分布与为害我国南北甘薯种植地区都有发生,是甘薯叶部常见的一种病害。 由甘薯叶点霉菌染所引起。 发生严重时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症状叶上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初期红褐色,后变黄褐色或灰色,边缘稍降起,斑中散生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发病规律北方地区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散出分生孢子传播侵染。 南方周年种植甘薯,病叶上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重复侵染。 雨水多,田间湿度大,发病重。
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典型症状是在玉米中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发生水浸状腐烂,引起组织软化,并有腥臭味。 一般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开始发病。 首先植株中下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出现不规则的水浸状病斑,病菌在浸染茎秆和心叶的过程中,造成生长点组织坏死、腐烂,并散发出腥臭味。 病株容易从病部折断,不能抽穗或结实,一般发病率即相当于损失率。 降雨有利于发病,特别是连续干旱后突降暴雨或暴雨后骤晴,田间湿度大,病菌侵茎率高
2、壤中越夏或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 存活于未熟腐有机肥中的病残体也可作为初侵染源。 以寄生方式在自生麦苗、杂草或其他作物上的全蚀病菌也可以传染下一季作物。 上述各类初侵染源中以病残体上的菌丝作用最大。 子囊孢子落入土壤后,萌发和侵染受到抑制,虽能导致一定发病,但其作用远不如病残体中的菌丝重要。 小麦全蚀病菌为土壤寄居菌,病原在土壤中存活年限因试验条件和方法不同其结果也不一致,从 12
1、生茎腐病,全国各产区均有发生,常造成植株大片死亡。 1、症状。 本病在花生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 发病部位在植株近地面的茎基部和根颈处,患部初呈黄褐色至黑褐色湿腐状,后转干腐,病部表面密生针头般大的小黑粒,此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严重时茎基部皮层脱落,全株枯死。 2、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混入土杂肥中越冬,也可以粘附在种荚和种仁上越冬,借风雨或农事操作而传播
2、过风雨或灌溉水传播,从植株气孔或伤口侵入。 种子带菌导致子叶感病。 发病条件平均气温 1825,相对湿度高于 85%,土壤含水量高,易发病。 此外,连作地、平畦栽培、排水不良、栽植密度过大、肥料不足、植株衰弱等情况,发病重。 种子消毒处理。 播种前用 55温水浸种 15 分钟后冷却,或用 40%福尔马林150 倍液浸种 30 分钟后用清水冲洗于净,再放入冷水中浸 5 小时
2、方法:(1)农业防治:合理修剪,适时夏剪,改善园内通风透光条件。 雨季及时排除园内积水,以降低桃园湿度。 (2)人工防治:结合冬剪对树上僵果做一次彻底清除,春季清扫地面落叶、落果,生长季节随时清理树上、树下的僵果,以消灭菌源。 (3)药剂防治:桃树发芽前(芽萌动期),全树均匀喷布 45 波美度石硫合剂,或 1:1:100 波尔多液、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 100 倍液,铲除在枝条上越冬的菌源
1、薯紫纹羽病,俗称“红筋网”、“留皮”等。 寄主作物:甘薯、马铃薯、大豆、花生、棉花、桑、茶、果树、林木等。 病害诊断:为害薯块和地下茎。 病株表现茎叶萎黄,停滞不长。 地下薯块表面缠绕白色纱线状物,以后线状物逐渐变粗,颜色渐变成红褐色至紫褐色。 患病薯块由上而下,自外向内逐渐发展以至薯肉腐烂,发出酒精味,薯皮因包有菌膜,质地坚韧。 表皮破裂后,腐烂薯肉流出,仅空存“僵壳”。 地下茎、根须染病
主作物:除甘薯外,还为害菜豆、芝麻、黄麻、向日葵、烟草等多种作物。 病害诊断:只为害薯块。 病薯表面无光泽,表皮呈死灰色,后期表皮易翘起或剥离,裸露炭黑色的薯肉。 发病多从尻部开始,初期病薯薯肉呈灰白色,后颜色逐渐转浓,并呈粉质状,薯肉组织中埋生无数微细黑点,即为病菌的菌核。 其后由于菌核不断增多,以致全部薯肉呈炭黑色而干腐。 病薯质轻,如捏碎病薯,组织犹如泥炭。 致病菌为产生亚大茎点菌。
1、薯疮痂病,又称甘薯缩芽病,俗称“麻风病”、“硬秆病”等。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嫩梢、叶片、茎蔓,也可为害薯块。 叶片多嫩叶发病,多是叶背粗,细叶脉初时出现棕红色稍透明的小斑点,后病斑逐渐扩大,病斑表面组织木栓化,粗糙,突起,状如疮痂,呈灰白色至黄白色。 受害叶脉弯曲,叶片皱缩、卷曲。 茎蔓和叶柄发病,形成圆形或长圆形疮痂状病斑,严重时连合成大疤。 病茎蔓皮层粗糙,木栓化,失去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