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t89c51的智能电风扇调速器的设计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H 1111 1111 1111 1000 FFF8H 1111 1111 0110 1110 FF5EH 1111 1111 0110 1111 FF6FH 55 1111 1100 1001 0000 FC90H 表 1 部分温度值与 DS18B20 输出的数字量对照表 温度传感器 和显示电路 组成 本模块 用更为优秀的 DS18B20 作为温度传感器, AT89C51 单片机 作为处理器,配以温度显示作为温度控制输出单元。 整个系统力求结构简单,功能完善。 电路图如图 2所示。 系统工作原理如下: DS18B20 数字温度传感器 采集 现场温度,将测量 到的 数据送入 AT89C51 单片机 的 口,经过单片机处理后显示 当前 温度值,并与设定温度值的上下限值 作 比较,若高于设定上限值或低于设定下限值则控制电机转速进行 自动 调整。 宿州学院 毕业论文 基于 AT89C51电风扇智能调速器的设计 10 EA/VPP31XTAL119XTAL218RST9(RD)17(WR)16(INT0)12(INT1)13(T0)14(T1)1512345678(AD0)39(AD1)38(AD2)37(AD3)36(AD4)35(AD5)34(AD6)33(AD7)32(A8)21(A9)22(A10)23(A11)24(A12)25(A13)26(A14)27(A15)28PSEN29ALE/PROG30(TXD)11(RXD)10GND20VCC40U1AT89C5112X1CRYSTAL20pFC120pFC2GNDVCCDQ2GND1VCC3U2DS18B20a9b7c4d2e1f8g5dp3G110G21U3 LED1 2 3 4 5 6 7 8 9PR110KGND+5V 图 2 DS18B20 温度计原理图 电机调速电路 电机 调速是整个控制 装置 中的一个 相当 重要的方面。 通过控制 改变 双向可控硅的导通角,使输出端电压发生改变,从而使施加 在电风扇的输入电压发生改变,以调节风扇的转速,实现各档位风速的无级调速。 电机调速原理 双向 可控硅的导通条件如下: (1)阳 阴极间加正向电压; (2)控制极 阴极间加正向触发电压; (3)阳极电流 IA 大于可控硅的最小维持电流 IH。 电风扇的风速 从高到低 设为 1档, 每 档风速都有一个限定值。 在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下,以最高转速运转时,要求风叶最大圆周上的线速度不大于 2150m/min。 且线速度可由下列公式求得 V=πDn103 ( 1) 式 ( 1) 中, V 为扇叶最大圆周上的线速度 (m/min),D 为扇中的最大顶端扫出圆的直径(mm), n为电风扇的最高转速 (r/min)。 代入数据求得 n5≤ 1555r/min,取 n5=1250 r/: %70%1 0 0 最高调速档的转速 最低调速档的转速调速比 取 n1=875r/min。 则可得出五个档位的转速值: n1=875r/min, n2=980r/min, n3=1063r/min, n4=1150 r/min, n5=1250r/min 宿州学院 毕业论文 基于 AT89C51电风扇智能调速器的设计 11 又由于负载上电压的有效值 u0=u1 2 2s in ( 2) 式( 2) 中, u1 为输入交流电压的有效值, α为控制角。 解得: (1)当 α5=0176。 时, t=0ms; (2)当 α4=176。 时, t=; (3)当 α3=176。 时, t=; (4)当 α2=176。 时, t=; (5)当 α1=176。 时, t=。 上述 计算出的是控制角和触发时间,当检测到过零点时,按照所求得的触发时间延时发脉冲,便可实现预期转速。 电机控制模块设计 本模块 电路中采用了过零双向可 控硅型光耦 MOC3041M ,集光电隔离、过零检测、过零触发等功能于一身 ,避免了输入输出通道同时控制双向可控硅触发的缺陷 , 简化了输出通道隔离 2 驱动电路的结构。 所设计的可控硅触发电路原理图见图 3。 其中 RL 即为电机负载,其工作原理是 :单片机响应用户的参数设置 , 在 I/ O 口输出一个高电平 , 经反向器反向后 , 送出一个低电平 ,使光电耦合器导通 , 同时触发双向可控硅 , 使工作电路导通工作。 给定时间内 ,负载得到的功率为 : UINnP (3) 式中 : P 为负载得到的功率 ( kW)。 n 为给定时间内可控硅导通的正弦波个数。 N 为给定时间内交流正弦波的总个数。 U 为可控硅在一个电源周期全导通时所对应的电压有效值 ( V)。 I 为可控硅在一个电源周期全导通时所对应的电流有效值 ( A)。 由式 (3) 可知 ,当 U , I , N 为定值时 , 只要改变 n 值的大小即可控制功率的输出 ,从而达到调 宿州学院 毕业论文 基于 AT89C51电风扇智能调速器的设计 12 节电机转速的目的。 图 3 电机控制原理图 遥控电路 发射电路 红外发射 电路原理图见图 4, K1~ K8 是遥控键输入键,它是 一个由编码器( BA5104)和红外发射电路组成的。 Al~ A6 键分别为“定时”、“风速”、“风类” 、 “ 摇头”、“ 照明”、“开 / 关”控制按钮。 经对应开关发出的遥控指令,由脚 D0 输出经 Q1和 Q2 放大后驱动 D1 发出经编码后 的红外遥控信号。 图 4 遥控发射电路 BA5302GNDVDDVDDGNDC11000PR243KGNDR110KVCCQ19014GNDVSS1DI2HP13HP24HP35HP46HP57HP68CP19CP210C111C212OSC13VDD14SM5032C112233445566U1MOC3041EA/VPP31XTAL119XTAL218RST9(RD)17(WR)16(INT0)12(INT1)13(T0)14(T1)1512345678(AD0)39(AD1)38(AD2)37(AD3)36(AD4)35(AD5)34(AD6)33(AD7)32(A8)21(A9)22(A10)23(A11)24(A12)25(A13)26(A14)27(A15)28PSEN29ALE/PROG30(TXD)11(RXD)10GND20VCC40U2AT89C51U4L20xxL6MMotor360R2LOAD90R4330R112U3:A4009VCCRinC1宿州学院 毕业论文 基于 AT89C51电风扇智能调速器的设计 13 接收电路和控制电路 红外 遥控接收电路如图 5所示。 红外信号由通用红外接收器 BA5302 完成前置放大、载波选频、脉冲解调。 当有红外脉冲信号到来时 , BA5302 输出低电平, 经 Q1 反相后,作用于解码电路 SM5302C 的 DI端( HP/CP 端)输出相应的控制信 号。 SM5032C 的 HP1~HP6 端输出持续电平信号。 当按下发射器 K1~ K5 任一键时 , SM5032C 相应 HP 端输出持续高电平。 松开发射键,则输出低电平。 CP CP2 端为反相电平输出端(自锁)。 当松下发射器 K7 键时, SM5032C 相应 CP 端输出电平翻。基于at89c51的智能电风扇调速器的设计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C0H~ FDH,其中奇数为读操作,偶数为写操作;另一类为突发方式下的 RAM 寄存器,此方式下可一次性读写所有的 RAM 的 31 个字节,命令控制字为 FEH(写 )、 FFH(读 )。 ( 5) DS1302 与单片机连接如图 7 所示: V C C3 .3 VP 3 .7P 3 .6P 3 .11 N 4 0 0 7150V C C 1I /OS C L KR STV C C
大学 20xx 届毕业设计说明书 第 8 页 共 51 页 电控制电路由发射部分,接收部分和信号处理部分组 成。 发射部分的主要元件为红外发光二极管。 它实际上是一只特殊的发光二极管,由于其内部材料不同于普通发光二极管,因而在其两端施加一定电压时,它便发出的是红外线而不是可见光。 目前大量使用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红外线波长为940rim左右,外形与普通发光二极管相同 (见下图 ),只是颜色不同
大,不可预测性,能量高,频谱宽等。 因此如何抑制干扰 ,提高通信的可靠性是首要考虑的。 再次,不同地方的线路特性可能完全不同,使用线路的种类及线路上的负荷情况都回对高频信号在电力线上的传输特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即使是同一段电力 线路 ,其传输特性也会随着各种电力负荷的投切而改变,所以通信设备的稳定性和适应不同线路的能力也很重要。 输入阻抗是电力线传输特性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关系着传输信号的频率
设计说明书 V 数据通信方式选择 17 RS232C 标准接口总线 17 MAX232 芯片介绍 18 通信接口电路 19 第 4 章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21 软件结构总体设计 21 下位机程序的设计 21 初始化模块的设计 22 读取预设定值(键盘 扫描)模块的设计 23 灌装程序模块的设计 24 显示程序模块的设计 25 通信程序的设计 26 上位机软件的设计 27 Visual Basic
个 1vrL门电流,当 P2口被写 “1”时,其管脚被内部上拉电阻拉高,且作为输入。 并因此作为输入时, P2口的管脚被外部拉低,将输出电流。 这是由于内部上拉的缘故。 P2口当用于 外部程序存储器或 16位地址外部数据存储器进行存取时, P2口输出地址的高八位。 在给出地址 “1”时,它利用内部上拉优势,当对外部八位地址数据存储器进行读写时, P2口输出其特殊功能寄存器的内容。 P2口在
.2 /A D 237P 0 .3 /A D 336P 0 .4 /A D 435P 0 .5 /A D 534P 0 .6 /A D 633P 0 .7 /A D 732P 1 . 01P 1 . 12P 1 . 23P 1 . 34P 1 . 45P 1 . 56P 1 . 67P 1 . 78P 3 .0 /R X D10P 3 .1 /T X D11P 3 .2 /I NT 012P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