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力分析的两岸持续合作机制建构_毕业设计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动力媒介,首先是两岸行动者从各自内部发挥,但主要还是两岸之间的权力作用,而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主体在推动两岸持续合作上往往居于积极态势,如台湾大型企业相较于中小企业、传统产业更倾向于推进两岸经济整合。 而最终,在把权力作为一种媒介的视角下,从微观上看,两岸持续合作,可以说是一个逐步将经验性、行为性的权力发展过渡为规范性、结构性权力的过程。 权力在推动两岸持续合作的过程中可以以不同面貌出现,随着两岸关系的新变化,非政府主体的权力活动空间和积极性逐渐增加,权力逐渐由集权进入分众时代;在权力操作层面,逐步 注重合理配置“硬权力”与“软权力” (21),以政府互动为例,硬权力行动成本收益比的提高使得软权力在两岸关系中越来越重要,军事行动、经济制裁、外交压制等代价逐步上升,且效果也有待商榷,随着两岸关系走向和缓,软权力自然是较为理想的媒介。 真实而充分的信息能够减少和消除两岸关系中的不确定性,能够增进两岸互动的理性,增加合作的可能性和效率。 两岸互动不能建立在主观臆测之上,行动者基于对自己及他者、环境的信息获取与理解而采取行动,使得两岸合作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与客观实践和主观需求相契合,减少不稳定 性。 行动者追求利益和效用最大化的“理性计算”、两岸间市场配置等,都依赖于客观而充分的信息支撑。 完善的信息使得两岸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化,而信息垄断的被打破,决策透明度增加,使政府的两岸决策也更加民主化。 作为特殊的媒介,两岸关系中的信息还具有权力属性,或者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权力资源,因权力正在从“资本雄厚型”向“信息丰富型”转化 (22),随着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信息的生产、传播与获取变得越来越便利和平等,多中心的信息网络加速了传统权力等级结构的瓦解,未来两岸分布式信息网络因其开放、多元、自由、创 造、共享等属性也将为两岸持续合作提供了更多机遇和助力。 情感是主体行为的重要驱动力,是社会得以运作的媒介之一,而且在普遍意义上,“人类的决策依靠情感”,因“理性依赖于选择的效用评价 (或者说处理积极情感的能力 )” (23),而且中国人社会心理特点及两岸关系的特殊性更使得情感在两岸主体的行动模式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力,中国人社会行动思维注重“面子”、“人情”、“关系”、“报”等,基于“自己人 /外人”的“差序格局”建立社会信任关系 (24)。 两岸关系中民众往往是在“理性自利”与“感性认同”的综 合影响下作出选择,台湾内部及两岸的互动至少也是基于一种“情感与利益的加权关系” (25),这都使得情感成为推动两岸持续合作进程中具有独立主体性的媒介和纽带,更是推进合作的触媒、能量和催化剂。 两岸关系中的情感有与生俱来的原生型情感,如同文同种、血脉相连的亲情,这种超越政治阻隔的先天情感联系无疑触动了两岸开放交流,也有后天交往互动形成的社会性情感。 虽然数百年不同的历史生活和百余年的分隔经历,使得台湾社会产生了一些与大陆人民不同的情感,而两岸情感互动也呈现多元化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两岸情感差异甚至使得原本合理的“民 族”、“同胞”、“血缘”的道德与情感诉求显得苍白无力,但随着两岸交往与合作的深化,两岸各主体间后天形成的交往情感将在促进两岸持续合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两岸持续合作的机制建构 基于对两岸持续合作的动力及媒介分析,两岸持续合作的机制建构,在宏观的战略层面应是权力制衡、权利契约、社会支撑三种路径和谐互动的结果,而在中观的具体策略层面,则要建立起结构上相互协调,在功能上相互耦合互补的动力、激励、整合、协调沟通等具体机制。 (1)权力制衡。 即两岸依靠力量制约、权力博弈而 推进合作,较多地强调或倚重两岸关系中的政治力。 海峡两岸通过增强各自的实力和权力或能力,并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在两岸各方权力的消长、竞争、妥协与合作中争取实现自身目标和利益维护。 这种思维强调权力制衡或实力的重要性,源于 “现实主义”的互动模式,比较缺乏动态发展的质变空间。 从两岸实际来看,虽然在两岸权力结构中大陆处于绝对优势,但是在两岸议价能力结构中台湾却占有一定的优势和主动性;然而单一力量制衡、权力博弈结果下的两岸合作,过多地依赖政治力,也并不能必然保证可长可久,而且还可能承担较高的维持成本。 (2)权利契约。 两岸各行为主体在互动过程中,逐步达成“合则两利”的认知,可以将合作过程中较为成功的互动模式固定化、制度化,逐渐确定各自的行为边界和权利空间,并借助于契约、协议、法律等来规范相互关系,在平等协商、合理安排的基础上 ,保障两岸持续合作的稳步发展,如 ECFA 的作用等,这是两岸合作进程中制度创新的结果。 目前,两岸各方已逐步形成一些共同遵守的协议和规则来保障和推进两岸在相关领域的合作,未来则期待能够克服两岸政治定位分歧等难题,在政治合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两岸民间的协议或共识,也有待于官方的保障和认可。 (3)社会融合。 随着两岸交流的全面深入,两岸合作的活力被激发,交流合作的主体逐渐由以往的“金字塔塔尖”式的精英阶层扩展到“金字塔塔座”般的普罗大众,而且台湾对大陆的逐步开放使得两岸关系进入双向交流时期,同时互动的领域 涉及两岸整个社会领域,各主体之间互动的维度不断增多,两岸“社会一体化”或者说构建两岸“社会共同体”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空间、物质和心理基础。 经由两岸的“社会融合”,能够创造出促进两岸政治系统互动的良性环境社会基础;“社会融合”所带来的最具原生性的动力,可以逐渐消除以往政治隔绝的“后遗症”,甚至“由下至上”地化解两岸政治对立。 可以说,“社会融合式”路径将会促使两岸合作生产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广泛性、持续性以及创造性。 综合而言,三种路径之间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权力机制为两岸持续合作“提供效力 —— 通过权力制约来 实现,权利机制提供形式 —— 以规范、制度、契约或法律形式来约定,而社会机制则提供内容 —— 以社会的具体要求和支持来构建”(26),最终形塑一种全面的、发展的、多元的两岸持续合作机制。 (1)两岸持续合作的动力发掘与培植机制。 就国际环境而言,应积极创造并利用有利条件和机遇,如美国对当前两岸间合作表示“乐见其成”;两岸政府对于以合作代替对抗、共同结束政治敌对的诉求一直不断,社会层面的呼吁不绝于耳,应将这种认知和意愿转换为实践的动力;而两岸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经贸往来,所延伸和编织的利益网 络更是持续合作往来的最具活力的动力源泉;就两岸民众层次,先天的文化、血。基于动力分析的两岸持续合作机制建构_毕业设计论文(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