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专题规划(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的航空港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6 页 共 43 页 体系,完善深圳、珠海机场的客货运功能,协调区内各机场的分工协作。 珠江三角洲各城市内部交通和城际快速轨道交通以及区域公路干线、铁路、港 口、机场之间,必须在空间布局和运作机制上加强相互间的衔接,形成协调发展、互联互补的立体交通体系,建立与城市建设高度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网络。 图 1:城际快速轨道交通规划图 信息基础设施。 按照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企业主体、资源共享 ”的原则,推进信息网络向综合化、宽带化和智能化发展。 建设连接珠江三角洲各 市的 10 千兆/秒以上速率的宽带光纤主干网,配套完善各市的局域光纤网,建立公共服务网和专业网,逐步实现信息网络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并进入办公室、家庭。 推进电信、电视和计算机 “三网融合 ”。 水资源配置体系。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原则,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统一的水源、供水和灌溉体系,实现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7 页 共 43 页 城乡供水一体化。 有计划地建设将自来水加工后直接饮用的居民小区分质供水系统,首先解决 1000 万人口直接饮用水供水问题。 条件成熟后与新丰江等优质水源的输水主管道连接,逐步形成城市分质供水网。 ( 2)完善社 会服务功能 城市化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建设机制,把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广播电视、体育场馆、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作为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采取多种方式予以支持,大力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把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科技园区、实验基地等有机结合起来,提供策划、咨询、管理等服务,加快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 建立区域教育和培训网络,大力发展文化馆、影剧院、 体育馆、公园等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为城镇居民提供学习知识、陶冶性情、休闲娱乐的场所。 强化社会服务体系。 积极开展面向包括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在内的所有城乡居民的各类社会服务,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强化职工再教育培训,扩大住房供给,加强社区建设,满足城市居民、进城农民和外来人口在就业、住房、医疗等各方面的基本需求。 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筹资办各种公益慈善活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扶助弱势群体。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8 页 共 43 页 伴随城市化的快速 发展,城乡建设在对自然环境进行大规模人工改造的同时,必须克服只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的片面做法,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今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各中心城市要在做大做强的同时,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通过区域绿地、环城绿带等城乡绿色开敞空间和其它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以及城镇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工作,全面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格局和人居环境。 ( 1)区域绿地 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把城乡区域内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价值 、景观美学价值、科学教育价值和休闲游憩价值的连片地带设立为区域绿地,并施以严格的 “绿线管制 ”,建成一个分布合理、相互联系、永久保持的珠江三角洲绿色开敞空间系统。 “绿线 ”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更不能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以保护重要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塑造良好的区域发展格局。 珠江三角洲区域绿地系统布局主要包括:中、东、西城市群分隔带 Y型区域绿地廊道,环珠江三角洲连绵(山地丘陵)森林保护北屏带,南部海湾、岛屿、半岛门户绿地保护带,各城市间及城区间的绿化隔离等(见图 2)。 区域绿地主要包括一些自然保护区(如珍稀 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湿地等)、水源保护区、风景区、生态公园、自然灾害敏感区(如泻洪区、泥石流易发区)、特殊的农业生态系统(如桑、果、花基鱼塘)和地质地貌单元(如特殊喀斯特地貌)、滨水绿带、区域干道绿带,以及重要的自然遗址和历史文化遗址等。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9 页 共 43 页 ( 2)环城绿带 为了遏止城市的无序蔓延和建设空间失控,避免沿公路城城相连、镇镇相接的不良发展形态,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城市的经验,珠江三角洲应在城镇外围尽快设立环城绿带。 环城绿带是在市镇外围,安排较多的绿地或绿化比例较高的相关用地,使之系 统化,形成环绕城市外 围宽阔的、永久性的绿色开敞空间地带。 环城绿带在改善城镇发展形态的同时,也与各类城市绿地建设一道,共同实现自然、历史、文化景观的永续利用,丰富城镇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环城绿带用地具有生态保护的作用和长期保有的要求,环城绿带一经设立,只有在特例的情况下才允许改变。 环城绿带的形态应基本闭合,并保证其连续性,环城绿带内的土地必须达到 90%以上的空地率和较高的绿化覆盖率。 根据珠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的实践情况,环城绿带最小宽度宜保持在: 图 2:区域绿地系统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0 页 共 43 页 ●中等城市、小城市、镇:环城绿带最小宽度 ≥300 米。 ●大城市、特大城市:环城绿带最小宽度 ≥500 米。 ( 3)污染综合治理 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珠江三角洲持续快速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制约。 今后,必须把城镇污染综合防治作为城镇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提高治理标准,根本改善城镇环境质量。 要加快实施 “碧水 ”、 “蓝天 ”工程,突出抓好 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加大重点污染地区、污染行业的整治力度,加快区域性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及运行的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1 页 共 43 页 市场化、产业化,提高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率。 实行二氧化硫、工业烟尘等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已建的火电厂限期解决脱硫问题。 三、空间布局 根据珠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特点和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长远空间发展战略总体格局将表现为:内外圈层分工( “内优外拓 ”)、点轴集聚发展、三大都市区协调建设、四种用地模式分类制导。 (一)内优外拓 ——实现产业发展带与城市发展带的高度耦合 ( 1)整合珠港澳资源优势,把环珠江口中心城市发展成为跨区域的科技创新中心。 广州、深圳、香港等环珠江口中心城市,一直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和共同的发展需求,而目前都同时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各自的主导发展方向。 因此,应通过政府间的高效合作,建立珠港澳紧密合作的环珠江口新经济产业带,以广州(天河高新区、南沙资讯科技园等)和香港(数码港等)为两极,以广深轴线为中枢,发展信息产业、软件开发及网络经营等高新技术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调整与聚合,形成融高新技术开发和相关 服务、配套产业于一体的新经济集聚区,建设成为一个最具活力的大规模科技创新中心和新经济时代的珠江三角洲经济旗舰,推动区域经济的联动高速发展。 在环珠江口科技创新中心,要大力保护自然生态,坚持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方针,创造一个健康、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2 页 共 43 页 安全、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整体质量,吸引更多高素质企业和人才。 同时要下大力气提高政府运作效率,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健全法制法规,努力建立起符合市场机制和经济国际化要求的新体制,为国际、国内企业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 2)优化经济布局 和城市环境,把珠江三角洲内圈层的其它城市发展成为国际性的高科技生产基地。 珠江三角洲内圈层内的其它中心城市,包括珠海、东莞、中山、佛山等,是目前珠江三角洲生产制造业的核心区域,拥有较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较完备的产业发展平台。 将来,该区域可将高新技术应用型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并向专业化大型企业方向发展,形成一个全球性的高科技生产制造基地。 在此区域,要一方面利用环珠江口科技创新中心的高新技术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同时又促进生产要素向为专业化大企业协作配套的小企业扩散,并将一些传统工业部门向外围地区转移。 要大规模进行城市环境治理,调整各城镇的发展建设和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形成既各具特色,又与核心地域共生共荣的城镇发展区域。 ( 3)拓展城镇发展长程价值链,把珠江三角洲外圈层发展成为区域性的产业协作配套基地。 珠江三角洲外圈层内的城镇,是珠江三角洲核心圈层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也是珠江三角洲与周边地区合作交流的中间站。 珠江三 角洲外圈层在产业布局上应与内圈层协作配套,培育起该地区产业、交通等各方面的承载力,大力接纳发达地区的产业、资金和技术转移,并强化其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3 页 共 43 页 与内陆经济地带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的循环与交流,形成一个超级长程价值链,并不断提高其聚集扩散效应,为珠江三角洲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珠江三角洲外圈层内要完善拓展脉络和通道节点,努力向我国西南、华中、华东甚至西北地区纵深方向推进(或跳跃式迈进),形成多轴线发散的产业延伸带或楔形扩张区。 ——拓展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共生发展空间 与国内其它经济区相比,珠江三角 洲面积不大,直接腹地有限。 自然地理上的珠江三角洲面积仅 1 万平方公里左右,其外围为山地环绕,基础设施延伸与建设空间拓展的阻力较大,发展后劲相对缺乏。 拓展珠江三角洲发展腹地,是推进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 1)层次推进,拓展珠江三角洲共生发展空间。 圈层推进:加强与省内区际间的全面协作 ——强化省域范围内的资源调配与设施共享,加强珠江三角洲城市和粤东、粤北、粤西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和共同发展。 轴线伸延:加深与毗邻省区的联合发展 ——以流域(如西江、东江)等天然联系为纽带,采用资源、资金互补,人 才、经营管理模式的引进或产业链条延伸、以及对口扶助等政策措施,培育下游产业区域,扩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直接辐射腹地。 ( 2)点面结合,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