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第二代门户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联网新的理念的涌现 — 互联网 互联网 是互联网史上的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互联网社会化阶段, 网民有了个性化和社会化的需求,而互联网上应用和基础设施以及技术的发展能够支撑这种 需求的实现,因此互联网新的理念才得以产生来满足这种新的需求。 这种新的理念归结来说可以称之为互联网 ( Web ),实际理论基础是网络社会化,而社会化又是以个性化为基础的,因为离开个性化主体也就谈不上社会化了。 互联网 包含很多东西,包括互联网的、经济学的、社会学的研究在里面,例如 满足个性化条件和 社会网络建立基础的六度空间的理论、社会资本的概念、长尾巴理论、去中心化、弱纽带(弱链接)等等,而且有关的研究和应用还在不断发展更新过程中,但其本质上是顺应互联网个性化 的 浪潮产生的。 互联网 ,将成为互联 网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因为 互联网 完全改变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 可以说 互联网 是互联网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因为 互联网 让每一个人能够真正完全参与到互联网的共同创作中来,相对于 互联网 时代网络中被动的参与和缺乏深层联系的简单页面跳转, 互联网 是在实现让每一个人成为网络社会的真正主体,从而彻底释放网民创造潜能,通过主体间内在的深层高质量联系实现信息的高效有序分享使得价值倍增。 因此,可以说互联网 是互联网史上的一次革命。 第二代门户研究报告(简版) 12 本报告为互联网实验室提供的研究报告,禁止任何个人与机构翻印、出售。 如有业务需要请查询本公司网站: 与我们联系。 互联网实验室对 互联网 的定义 互联网实验室 认为 : 互联网 不单纯是技术或者解决方案, 互联网 是一套可执行的理念体系,实践着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理想, 使个人成为真正意义的主体,实现互联网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解放生产力,这个理念体系在不断发展完善中, 并且会越来越清晰。 实践 互联网 的 成型的应用 元素包括:博客( Blog,包含文字、声音、图像、视频,让个人成为主体)以及 Rss(简易聚合) 、 Web service(Web 服务 )、开放式 API’s(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 )、 Wiki(维客 )、Tags(分类分众标签)、 BookMark(社会性书签)、 SN(社会网络) 、 Ajax 等等,底层是 XML 和 接口 协议, 而这些应用又都是在一些 互联网 体系下的理论 和思想 指导下形成的 ,包括:六度空间理论、长尾巴理论、社会资本、去中心化等等。 互联网 的 核心特征:个性化和自组织 互联网 最核心的特 点 是 以个人为中心 和 以 自组织 为中心。 图表 12 互联网 的核心 — 个性化和自组织 资料来源:互联网实验室 以个人为中心。 “互联网 ”发挥的是个人的力量。 “互联网 ”就是个性化最大张扬的个人时代。 个人深度参与到互联网中,而不是作为被动的客体,第二代门户研究报告(简版) 13 本报告为互联网实验室提供的研究报告,禁止任何个人与机构翻印、出售。 如有业务需要请查询本公司网站: 与我们联系。 这是一个革命性的 变化。 当然,这个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彼此相连。 这就引发第二个特征。 以自组织为中心。 “互联网 ”发挥的是自组织的力量。 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创造的内容与内容之间,以及个人汇聚的群体与群体之间,都是以不同的自组织方式,架构起来。 以自组织的方式让人、内容和应用等充分“活动”起来,力量才能最大程度爆发。 通过这两大核心特点,互联网可以最大程度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关于互联网 的特征,国内外有许多讨论,但是其核心都是个性化和自组织,而其它如分享(社会化)、参与等都是这两个核心特点的亚特性。 维基 百科( Wikipedia)互联网 特征的阐述。 图表中是 维基百科全书( Wikipedia)对 互联网 有描述的条目。 我们可以看作是一个互联网 应用的重要特征。 图表 13 维基百科全书( Wikipedia)对 互联网 的描述 维基百科全书( Wikipedia)对 互联网 的描述 参考条件  CSS 和语义相关的 XHTML 标记  AJAX 技术  使用 RSS/ATOM 实现数据同步  简洁而有意义的 URLs  支持发布为 博客  RESTian (preferred) 或者 XML Webservice APIs  一些社会性网络元素 必要条件  网站应该能够让用户实现数据在网站内外的自由迁移。  用户在网站系统内拥有自己的数据 第二代门户研究报告(简版) 14 本报告为互联网实验室提供的研究报告,禁止任何个人与机构翻印、出售。 如有业务需要请查询本公司网站: 与我们联系。  完全基于 Web,所有的功能都能透过浏览器完成。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Wikipedia) 互联网 和互联网 互联网 和 互联网 的一种全面简单比较如图表所示。 图表 14 互联网 和 互联网 的比较 以上是 互联网 和 互联网 不同方面的一个比较。 把以上侧面整合起来,整体来看 互联网 和 互联网 整个体系的对比图如图表 所示。 图表 15 互联网 和 互联网 整体体系对比图示 第二代门户研究报告(简版) 15 本报告为互联网实验室提供的研究报告,禁止任何个人与机构翻印、出售。 如有业务需要请查询本公司网站: 与我们联系。 从图示中我们看到, 互联网 实现的是与外部(门户、专业网站、网民)双向的沟通( twoways munication)。 而 互联网 则是单向的信息传递。 互联网 之所以能实现这种双向的沟通,形成一个社会网络体系,重要的因素是网民在信息社会空间中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主体 实现了个性化 ,网民不仅仅是信息和服务的接收者,网民同时还是信息和服务的创造者和提供者,这样用户参与到了内容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更由于生产方式变革 (包产到户,自主经营) ,用户的主动创造性被激发出来,因此信息服务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信息分享在知识经济社会里能够产生增值,因此整个体系的价值得到高度提升。 这种双向的沟通依赖的是在整个 互联网 理念体系下产生的一些应用工具元素 帮助个体实现个性化聚合服务和应用以及社会化生产和交流 ,它们包括:  博客( Blog,包含文字、声音、图像、视频,让 广大草根 成为 网络 主体)  Rss(简易聚合)  Web service(Web 服务 )  开放式 API’s(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 )  Tags(分类分众标签) 第二代门户研究报告(简版) 16 本报告为互联网实验室提供的研究报告,禁止任何个人与机构翻印、出售。 如有业务需要请查询本公司网站: 与我们联系。  BookMark(社会性书签)  Wiki(维客)  SN(社会网络)  Ajax  ……等等,仍然在不断发展中。 互联网 国外典型应用 互联网 的一些国外的典型应用如下: 图表 16 互联网 国外典型应用 主要类别 典型网站 备注 专业 类 书签 分类标签的书签服务 书签服务 图片 被 Yahoo 收购 搜索 Feed 的搜索和标签归类 Feed 搜索 RSS/feed 在线 RSS 阅读,逐渐门户化 多个 Feed 聚合成一个发布 SN(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交友 社会网络应用 Tags 分类分众标签应用 门户 基于互联网 的全方位服务门户,从音乐应用切入 第二代门户研究报告(简版) 17 本报告为互联网实验室提供的研究报告,禁止任何个人与机构翻印、出售。 如有业务需要请查询本公司网站: 与我们联系。 从体育入手的互联网 门户 基于互联网 的电子商务门户 韩国迷你博客为基础的门户 资料来源:互联网实验室 以个人为中心的网络核心力量 ―博客 博客做为网民个性化的 系统,是 互联网 中的最重要元素,在中国和全球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在互联网 构建的商业体系中大多离不开博客的身影。 第二代门户的构建更是离不开博客,离开博客就离开了个性化的主体和呈现。 无论是国外的 MySpace, Amazon(实际是基于物品的博客体系 )还有韩国的 Cyworld,包括中国的博客网这些成功的二代门户应用都以博客为重心。 博客概念和发展数量 动态发展的博客概念 博客, 最早 译自英文 We Blog/Blog(也译作“网络日志”、“网志”或“部落格”等),它是互联网平台上的个人信息交流中心 ,也是个人在网络上主要的信息集散地。 中国网民形象的将博客称为自己“网上的家”。 随着时间推移和互联网的发展,博客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化发展,并逐渐超越 Blog 的含义。 国内最大的博客网站,立志于成为全球最大博客门户的第二代门户博客网( ), 为适应门户化,面对更多的草根群体,所以将博客源自 Blog 的本意进行了泛化,取其精髓的同时纳入了新的元素。 博客已经在超越原来源自于Blog 的含义,纳入更多的元素,形成自身的社会网络体系以求打破头上的那层天花板进入更广阔的发展成长空间。 博客中国( BlogChina) 改名称为博客网( Bokee),已经源自 Blog 而力图超越 Blog 的空间自成体系纳入 互联网 的精髓开始了基于博客的第二代门户的征程。 第二代门户研究报告(简版) 18 本报告为互联网实验室提供的研究报告,禁止任何个人与机构翻印、出售。 如有业务需要请查询本公司网站: 与我们联系。 博客发展数量 博客数量发展迅猛。 互联网调查机构 Pew Inter 发现,到 20xx 年 3 月份,美国 1/4 的互联网用户阅读 Blog 文章, 9%的互联网用户创建了自己的 Blog(博客)。 韩国有 4800 万人口,其中 1200 万是 Blog(博客)用户。 在中国,则有 500万用户。 根据社科院 05 年研究报告的调查 , 虽然博客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短短时间内使用博客的人数已经占到了网民 的三分之一,并 仍然在快速的扩散之中。 图表 17 网民使用博客的频率 资料来源:社科院 05 年互联网报告 国内对博客的认识 在中国, 20xx 年, Blog 被音译为“博客”。 经过 3 年发 展,博客已经从小群体应用走向大众,由一种新型的网上信息内容的组织和传播形式变成了使用者在虚拟社会的标签和缩影 , 从一种工具理性升华为一种价值理性。 博客用户对博客往往有强烈的归属感,在时间的序列下,博客呈现给世界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日记和枯燥日志,而是个人的思想精华和成长轨迹。 在实际应用中,博客综合了目前流行社会软件的长处,成为个人在网络虚拟社会的中的个人标签,博客也被逐渐视为“个人”在网络社会中的全息缩影。 如今,中国已经有 500 万个博客用户,中国数以百计的门户网站都开通了博客服务。 第二代门户研究报告(简版) 19 本报告为互联网实验室提供的研究报告,禁止任何个人与机构翻印、出售。 如有业务需要请查询本公司网站: 与我们联系。 国外对博客的认识 国外把博客当成媒体传播工具。 最早起源于 1997 年,在美国已经步入主流。 最初的博客( Blog),是一些由短小并有规律更新的帖子组成的网页,它们通常都包括一些超文本链接,由此可连接到那些引起了使用者兴趣、注意或想象的各类网页。 美国《连线》杂志从传播的角度给这种网络“新媒体”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 《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丹吉尔摩( Dan Gillmor)认为,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 版”。 他认为,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旧媒体( old media)到新媒体( new media) 到自媒体( wemedia)。 博客即是一种“自媒体”。 博客作为一种个人媒体,不仅丰富了媒体及网络媒体的概念,也使得网络传播的格局进一步多元化与复杂化,形形色色的个人化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专业机构的权力。 世界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博客之一,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