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项目管理前沿-同济项目管理课程内容摘要:

第11章项目管理前沿-同济项目管理课程 第 11 章 项目管理前沿学习目标:熟悉计算机辅助的建设项目管理和网络平台上的建设项目管理。 重点难点:1、建筑业中的应用2、工作流管理功能3、项目信息门户(程内容:信息化是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把信息视为重要战略资源,把信息化作为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也提出了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并将国家信息化建设作为 21 世纪初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主要介绍信息化的背景和含义、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含义和意义以及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实施等内容。 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建设项目的管理,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平台,是在局域网或互联网上构建的信息沟通平台;网络平台上的活动主体是用户,是构成了一个虚拟的项目管理组织的用户群体;而网络平台上项目管理活动的核心是建设项目的信息管理,包括了项目信息的创建、集中管理和共享等几个方面。 息化的内涵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特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表明人类对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继农业革命、城镇化和工业化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 本节主要介绍信息化产生的背景数字鸿沟、信息化的含义以及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等内容。 息化产生的背景数字鸿沟信息化的出现给人类带来新的资源、新的财富和新的社会生产力,形成了以创造型信息劳动者为主体,以电子计算机等新型工具体系为基本劳动手段,以再生性信息为主要劳动对象,以高技术型企业为骨干,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新一代信息生产力。 在以质能转换为主体的传统经济中,人们对资源的争夺主要对象为土地、矿产和石油等,而今天,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争夺的重点,带来了国际社会新的竞争方式、竞争手段和竞争内容。 由于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同,产生了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的“数字鸿沟” (。 (1) “数字鸿沟”的含义关于数字鸿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美国商务部把数字鸿沟概括为:“在所有的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 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最好的教育。 另外有一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或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 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 处于这一鸿沟的不幸一边,就意味着他们很少有机会参与到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当中,也很少有机遇参与到在线教育、培训、购物、娱乐和交往当中。 ”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把数字鸿沟定义为:“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对数字鸿沟的定义为:“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体、团体和地区在获得信息与通讯技术( 使用网络等方面机会的差距。 ”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并由此造成了“信息落差” 、 “知识分割”和“贫富分化”现象。 这种差距,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 (2)我国建筑业的“数字鸿沟”我国建筑业的“数字鸿沟”现象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剖析。 其一,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数字鸿沟主要反映在信息技术在建设项目管理应用领域观念上的落后,也反映在相关领域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 据统计,国外90%以上的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都采用专业软件辅助进行管理,而我国还不到10%。 其二,由于建筑业的特性,目前建筑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较差,使建筑业相对其他产业之间也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白皮书(2003年)之一: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资料显示,在不同行业之间,已建立、正在建立和计划建立电子商务比例较高的两个行业分别为电子行业(和交通运输邮政业( ,而较低的两个行业分别是建筑业(和社会服务业(。 建筑业信息化已成为目前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一个重点。 建筑领域的信息化问题已经得到国家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的高度重视,建设部在2003年发布了20032008年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建筑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建筑业跨越式发展;2)提高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决策和服务水平;3)促进建筑业软件产业化;4)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加快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的步伐,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建筑企业。 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含义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指的是建设项目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信息技术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 在投资建设一个新的工程项目时,应重视开发和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同类或类似建设工程项目的有关信息资源。 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杂志 2000 年刊登的有关资料表明:“一个典型的 1亿美元的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 15 万份左右独立的文档或资料(包括设计文件、合同文件、采购文件、资金申请单、进度计划等) ,联邦快递在美国国内运输工程蓝图每年获取约 5 亿美元的运输费;项目建设成本的 12%仅仅是与打印、复印和传真等有关的办公费用。 ”由于很多建设项目地域跨度越来越大,项目参与单位分布越来越广,项目信息成指数级增长,信息交流问题成为影响建设项目实施的主要问题。 目前,信息交流手段还较为落后,使用纸质文档、电话、传真、邮政快递、项目协调会等方式作为信息交换的手段,不仅容易造成信息沟通的延迟(,而且大大增加了信息沟通的费用。 据国际有关文献资料介绍,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三分之二与信息交流(信息沟通)的问题有关;建设工程项目 1033的费用增加与信息交流存在的问题有关;在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中,信息交流的问题导致工程变更和工程实施的错误约占工程总成本的35。 通过信息技术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能实现: 信息存储数字化和存储相对集中; 信息处理和变换的程序化; 信息传输的数字化和电子化; 信息获取便捷; 信息透明度提高; 信息流扁平化。 信息技术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的意义在于: “信息存储数字化和存储相对集中”有利于项目信息的检索和查询,有利于数据和文件版本的统一,并有利于建设项目的文档管理; “信息处理和变换的程序化”有利于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并可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 “信息传输的数字化和电子化”可提高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使数据传输不受距离限制并可提高数据传输的保真度和保密性; “信息获取便捷”,“信息透明度提高”以及“信息流扁平化”有利于建设项目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 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1)建筑业“信息孤岛”的产生和解决途径“信息孤岛”产生的根源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图 ) 项目实施的纵向沟通方式2) 建筑业“分裂” (的特性3) 息孤岛(着建筑业中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应用以及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应用,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应用体现出标准化、集成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等特点。 应用的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于建设产品和建设过程(而非文件)的信息模型和信息管理,如建筑信息模型(称 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各阶段之间信息的无遗漏、无重复传递和处理,即建筑全寿命周期管理(称 模拟技术、虚拟技术(仿真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如虚拟建筑(等; 基于网络的项目管理、信息交流以及协同工作等,如基于网络的项目采购、项目信息门户(称 可视化技术的应用等。 (2)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一直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也经历了如下的发展过程: 上世纪 70 年代,单项程序的应用,如工程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程序,施工图预算程序等; 上世纪 80 年代,程序系统的应用,如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施管理信息系统等; 上世纪 90 年代,程序系统的集成,它是随着建设项目管理的集成而发展的; 上世纪 90 年代末期至今,基于网络平台的建设项目管理,其中项目信息门户(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是重要内容。 (3)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称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产生主要源自建筑业所面临的挑战。 据统计,自1964年到1998年期间,包括机械制造、建筑、服务等所有非农业行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指标提高了约80,而建筑行业其劳动生产率指标却有所下降。 有研究人员甚至指出,整个建筑行业需要用创新的手段以达到突破性的目标。 在以上背景情况下,以美国设项目信息全寿命周期的行为本质就是创建(管理(共享(理和共享过程)第一个轮子:改变信息创建过程采用建设项目信息模型(术由二维(2D)到三维(3D)、由图形(建筑信息模型(称转换,从而改变信息的创建过程,该方案是解决建筑业面临挑战的一个轮子。 在产品支持上,用于土木工程和基础设施领域。 支持新的提供了参数更改技术,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可以提高设计工作效率,并能更好地控制设计质量。 ) 第二个轮子:改变信息的管理和共享过程采用建筑全寿命周期管理(术改变信息的管理和共享过程,采用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术是解决建筑业面临挑战的另外一个轮子,在技术上要实现从杂乱无序的沟通方式到在线协同作业,产品支持上,变信息管理和共享过程括来说,其主要功能包括四个方面,即项目资料完整信息的存储中心、项目成员协同作业的沟通平台、项目进展动态跟踪的检查手段和版本控制浏览批注的实施工具。 为共享设计数据提供了一种简单安全的方法。 保发布的信息能被项目参与成员在授权范围内在线阅读或修改。 由多种不同的设计应用程序发布;同时又是一种紧凑的、可以快速共享和查看的格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