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暨绿色安全食品专营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内容摘要:

面的调查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 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考察标准,高于 59%为贫困型, 50— 59%为温饱型, 40— 49%为小康型,低于 40%为发达国家标准(富裕型),低于 20%为最发达国家(最富裕型)。 2020年全国居民平均为 %,北京 %,天津 %,上海 %, 江苏 %,浙江 %,广东 %。 北京市历年居民生活统计 (19782020) 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 (元 ) 恩格尔系数 年份 全部收入 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指数 消费支出 食品 1978 % 1979 % 1980 % 1985 1, % 1986 1, 1, 1, % 1987 1, 1, 1, % 1988 1, 1, 1, % 1989 1, 1, 1, % 1990 2, 1, 1, % 1991 2, 2, 1, 1, % 1992 2, 2, 2, 1, % 1993 3, 3, 2, 1, % 1994 5, 4, 4, 1, % 1995 6, 5, 5, 2, % 1996 7, 6, 5, 2, % 1997 8, 7, 6, 2, % 1998 10, 8, 6, 2, % 1999 10, 9, 7, 2, % 2020 12, 10, 8, 3, % 2020 13, 11, 8, 3, % 2020 13, 12, 10, 3, % 2020 14, 13, 11, 3, %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2020)》 城市居民对农产品(食品)质量和品牌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2020 年,北京市连锁超市共有总店 146 个,门店 3523 个,从业人员 11 万人,营业额约 66亿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 %,占食品消费总额的 14%。 据城区连锁超市反映,城市中高收入消费群体的消费偏好,首先考虑的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第二,关注品牌;第三,关注价格。 在超市里消费的人群都比较注重产品品牌,收入越高,品牌意识越强。 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消费者还是比较关注价格的差异。 北京城市居民家庭购买农产品的频率大部分为每天购买一次,所占比重 %,其次是三天购买一次,所占比重 %,城市居民家庭购买农产品的场所主要是在超市连锁点、个体摊贩、零售市场,所占比例分别为 %、 %和 %(图 5)。 城市居民选购农产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安全无公害,有 %的被访者将其列为首要因素,其次考虑的因素是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占 %;居第三位的因素是农产品 的价格,占 %(图 6)。 图 5 城市居民购买农产品的主要场所 图 6 城市居民选购农产品考虑的主要因素 图 7 今后购买及消费农产品趋势 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今后消费农产品的趋势为: %的被访者表示今后将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安全、绿色、无公害; %表示将向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保健型转变; %表示将更多地消费生鲜农产品(图 7) 北京城市居民消费场所的变动 统计系统按人均年收入将北京城镇居民收入情况划分为五个层次, 2020 年的收入分别为: 低收入户: 人均 , 户均约 2 万元; 中偏下户: 人均 元, 户均约 3 万元; 中等收入户:人均 元,户均约 万元; 中偏上户: 人均 元,户均约 万元; 高收入户: 人均 元,户均约 万元。 北京城乡经济信息中心网上调查显示,不同家庭年收入的群体分布如下: 5 万元以下 % 5—— 10 万元 % 10—— 30 万元 % 30 万元以上 % 交叉分析显示,不同收入的城市居民在购买农产品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和消费趋势方面没有明显差别,只是在购买农产品的场所上略有差别。 高收入居民家庭主要集中在超市、城市连锁店,在个体摊贩、零售市购买的则较少。 都市农副产品流通体系的发展趋势 从生存发展理论角度看,农副产品产销发展历程都要经过三个阶段:生存农业阶段:“就地生产,就地供应”,以自给自足为特征;发展农业阶段:“适地生产,区域供应”,以多种经营和增加收入为特征;现代化商品农业阶段:“区 域生产,全国供应”,以机械化、科学化、专业化生产为特征。 目前我国农副产品产业主要处在发展农业阶段,部分大城市和区域主产区正在向现代化商品农业阶段迈步,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完善城市功能、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以保障城市农副产品供给的价格、数量的稳定性、前瞻性 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人均 GDP 已超过了 3000美元,农产品消费群体绝对数量大、品质要求高,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因此积极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实现首都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 道之一,长期以来一直表现为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业态发展不平衡,商品秩序紊乱,管理水平低,缺乏规范化、现代化的管理。 因此,将传统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为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构建安全、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符合北京市确定的使流通产业成为首都经济支柱产业的商业发展思路。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满足北京市完善城市功能、发展流通体系的要求。 保障城市农副产品供给的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北京市是国家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已开始实施 “食品放心工程”,提出了“监管源头、标准准入、扶持大户、品牌商 品、包装进京、系统检测、网络营销、全程追溯、动态管理、严格执法”四十字方针。 这项制度的主要措施是从生产源头抓起,把监督管理关口前移,凡进入北京市批发、零售市场的食用农产品,其生产商必须与北京市市场建立定向经营合约,明确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以及依法追究安全生产责任等制度,从生产环节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 发展流通业、创造就业机会 据统计,在 1978 年至 1996 年期间,我国商业净增的就业人员,占整个非农产业就业人数的%,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仅次于制造业。 今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深化改革 ,传统制造业中转移出的大量劳动力,将主要由包括流通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吸纳。 因此项目的建设,不但使锦绣大地成为北京西郊一流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与周边地区沟通的的重要纽带,而且使其成为该地区农民增收和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国内农产品批发市场概况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现状和问题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为农产品集中批发交易提供场所的有形市场。 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同我国农产品小生产规模相对接、适应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的兴起与发展,不仅加快了我国农业市场化进程,对整 个经济体制改革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目前仍占据着农产品流通 80%的经由率。 目前我国大多数市场仍属于集市贸易式的原始市场,由于交易方式落后加上疏于管理,有些市场成了假冒伪劣商品的集散地,逃税漏税的“特区”,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混乱。 目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缺乏规划、管理落后、多以自发形式形成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大部分市场往往在缺乏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盲目建设,造成目前部分市场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有场无市。 市场平均交易规模小,硬件设施简陋 2020 年底全国农村有农产品批发市场 4532个,总成交额 3351亿元 ,平均每市仅 7394 万元。 不少市场的设施简陋、或在露天进行交易。 以现货交易为主,交易方式单一,增值服务能力差 目前无论是大型市场还是中小型市场,交易和结算方式均比较原始,基本仍是一对一的谈判成交和现金对手交易,没有中间代理和统一结算。 与国际先进的拍卖交易、代理交易以及市场统一结算差距较大,影响了市场信息的交流和准确性。 另外,市场流通过程中中间环节过多,存在多重中介主体,呈“多段众元式”畸形市场主体结构。 通过批发市场达成的远期性交易方式甚少,几乎没有现代营销手段。 服务贸易的经营理念基本没有,增值收益 能力低下。 批零兼营相当普遍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通常批零兼营,纯粹意义上的批发市场为数较少。 很多农产品批发市场尚处在由传统集市型向现代批发市场转型的过渡中,有待于进一步发育成熟。 服务功能单一,交易商品初级化 目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功能比较单一,大部分市场仅提供集中的交易场所,仓储条件差,银行、运输公司等配套服务机构不匹配,且基本不提供发达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通常具有的商品分级整理、加工包装、质量验证、结算服务、委托购销、代理储运、信息提供、代办保险等配套功能服务。 另外,还存在交易商品初级化、产品标 准化程度低的问题。 目前除少数商品外,进入批发市场的农副产品基本不分级、质量也无统一标准。 缺乏规划、管理落后 由于存在多重中介主体,价格与需求等市场信息被严重阻隔或扭曲。 我国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很多是黑箱和单方定价交易,商品价格不透明,价格调控功能难以正常发挥。 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经营理念落后 由于多重利益主体介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中间,因此唯利是图、哄抬物价,欺行霸市现象时有发生,给市场法规制度的制订、执行、监督和规范市场秩序增加了难度,使市场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 标准和标准化程度低 我 国农产品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缺乏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系列化。 因此在交易、流通过程中导致物流不畅、与国际不能接轨,损失大。 检测手段落后不能起到食品安全的关口作用 就现代农产品物流业而言,由于上述的综合原因,不能形成满足城市生活、消费需求的绿色数字物流中心节点。 对城市综合资源的配置不能起到市场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体制、组织结构、经营方式、技术水平等领域还有极大的升级、发展空间。 北京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北京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现状 目前北京市经营农产品的市场共有 410 家,其中以批发经营为主的 52 家,零售为主的 358家。 2020 年北京农产品成交量 1955 万吨,其中批发量 1618 万吨,占总成交量的 83%。 农产品经由率约为 90%左右。 大中型批发企业批发量 552 万吨,占总批发量的 34%。 全市占地 1 万平方米以上,交易额超过 1 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 18 家,其中 60%集中分布在三环路和四环路附近地区。 如四道口地区、左安门地区等,共有农产品批发市场 19 家,总占地面积 20 万平方米左右。 (规划将全部拆除) 全市每年农产品消费总额在 630 亿元 左右;占 2020 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的 %。 全市占地 1 万平方米以上,交易额超过 1 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 18 家,其中 60%集中分布在三环路和四环路附近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