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1单元 课下综合提升内容摘要:

1、,空间有一电场,电场中有两个点 a 和 b。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图 1A该电场是匀强电场Ba 点的电场强度比 b 点的大Cb 点的电场强度比 a 点的大D正电荷在 a、b 两点受力方向相同解析:由于匀强电场的电场线平行、等间距,故 A 错;电场线的疏密表示电场强度的大小,故 b,B 对,C 错;正电荷在电场中受力的方向与电场同向,沿电场线的切线方向,因此,电荷在 a、b 两点受力方向不同,D 错。 答案:于电荷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物体的带电荷量可以是任意值B物体的带电荷量只能是某些值C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 019 个物体带 019 C 的正电荷,这是它失去了 010 个电子的缘故解析:物 2、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元电荷 e0 19 C,物体带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或元电荷的整数倍,即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答案:质量为 m 的正点电荷放在电场中无初速度释放,不计重力,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点电荷的轨迹一定和电场线重合B点电荷的速度方向总是与所在处的电场线方向一致C点电荷的加速度方向总是与它所在处的电场线的切线方向重合D点电荷将沿电场线切线方向抛出,做抛物线运动解析:点电荷所受力不一定是恒力,运动轨迹不一定与电场线重合,只有选项 C 正确。 答案:如图 2 所示,在 a、b 两点上放置两个点电荷,它们的电荷量分别为 q1、q 2,a、b 两点的直线,P 是直线上的一点,下列情况下 3、P 点的场强可能为零的是()图 2Aq 1、q 2 都是正电荷,且 q1q 1 是正电荷,q 2 是负电荷,且 q 1、q 2 都是负电荷,且|q 1| 时,摩擦力大于重力,物体做减速运后物体静止。 物体的加速度变化情况是先减小后增大最后为零,度是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为零,B 错误;第一次摩擦力等于重力时,物体运动速度最大,第二次摩擦力等于重力时,物体静止,速度为零,C 正确;经过时间 t ,物度最大,物体开始减速运动,位移不是最大,D 错误。 答案:,实线为不知方向的三条电场线,从电场线中 M 点以相同速度垂直于电场线方向飞出 a、b 两个带电粒子,运动轨迹如图中虚线所示,则()图 6Aa 一定带 4、正电,b 一定带负电Ba 的速度将减小,b 的速度将增加Ca 的加速度将减小,b 的加速度将增加D两个带电粒子的动能,一个增大一个减小解析:根据带电粒子的速度方向和运动轨迹偏转方向,可以判断出 a、b 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但由于电场方向未知,故无法判断a、b 的电性,A 错误;由题图可知,电场力均对电荷做正功,动能均增大,B、D 错误;由题图可知 a 的加速度将减小,b 的加速度将增加,C 正确。 答案:、B 两点, 中垂线,O 为垂足,一个 粒子在由 D 确定的平面内运动。 图 7 的四条弧形虚线中,哪些是 粒子的可能轨迹( )图 7ABC D解析:对等量异种电荷的电场线分布图要做到心中有数, 粒 5、子带正电,受力与电场线方向一致。 另外电场力应指向轨迹的凹处,分析知只有才是可能的轨迹。 答案: 所示,一根长为 2 m 的绝缘细管 置于匀强电场 E 中,其 A、B 两端正好处于电场的左、右边界上,倾角 37 ,电场强度 E 103 V/m,方向竖直向下,管内有一个带负电的小球,所受重力 G10 3 N,电荷量 q210 6 C,从 A 点由静止开始运动,已知小球与管壁的动摩擦因数为 小球从 B 点射出时的速度是(取 g10 m/s2;0.6, )图 8A2 m/s B3 m/ m/s D2 m/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小球在运动中的受力如图所示,建立直角坐标系后,应有:x 轴:f a,:qE F 6、N,又 fF N,代入数据解得:a2 m/s 2由于小球做匀加速运动,则:v 22得 v m/s2 m/s。 222 2故选 C。 答案: 所示,绝缘水平面上静止着两个质量均为 m、电荷量均为Q 的物体 A 和B(A、B 均可视为质点),它们间的距离为 r,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求:图 9(1)A 受的摩擦力为多大。 (2)如果将 A 的电荷量增至4Q ,两物体开始运动,当它们的加速度第一次为零时,A、B 各运动了多远距离。 解析:(1)由 A 受力平衡,得:A 受的摩擦力为 库 k。 )当加速度第一次为零时,库仑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k r2Q 42 Q 、B 的质量相等,所以加速度在这段时间内的任何时刻总是等大反向,因此A、B 运动的距离相等,各运动了 Q。 1)k (2)各运动了 Q 0 所示,a、b 为两个固定的带正电 q 的点电荷,相距为 L,通过其连线中点O 作此线段的垂直平分面,在此平面上有一个以 O 为圆心,半径为 L 的圆周,其上有一32个质量为 m,带电荷量为q 的点电荷 c 做匀速圆周运动,求 c 的速率。 图 10解析:对 c 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于 c 到 O 点距离 R L,所32以 等边三角形。 a、b 对 c 作用力 2k ,合力 F 合F 1。 3 合 vq。 3q 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