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必修3 练习 专题检测卷五 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4、群众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A BC D解析: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或指导方针,以上表述均正确,上述方针推动了文化发展。 答案:贯彻“双百”(“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 方针的过程中,我们得到的认识不包括()A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B “双百 ”方针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C要正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和政治的关系D适用领域分别是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解析:本题属于逆向思维选择题,可用排除法。 A、B、C 三项均正确,D 项不符合题意,故错误,选 D。 答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 7、0 年代,我国调整大专院校。 “人文学科受到了抑制,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 1960年,中国的 25 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 90%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 ”这一史实说明( )A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专业人才B “双百 ”方针得到顺利实施C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D “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根据题干的时间提示可排除 D 项。 B、C 两项与题干材料没有关系。 从大专院校人文学科受到抑制,而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可以看出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专业人才。 故本题选 A 项。 答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12、案:代国家间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参与的是()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B人类基因的研究C细胞学说的提出 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解析:中国参与了人类基因组框架序列图的研究。 答案:“历史”能供给卡通数不尽的伟大而美丽的故事。 如果要给卡通“现代中国辉煌的科技”提供素材,可以选取的有()“神舟五号”“籼型杂交水稻”“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两弹一星”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科技成果的掌握。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都符合新中国科技成就的要求。 答案:选择题(共三小题,21 题 14 分,22 题 18 分,23 题 18 分,共 50 分)21阅读下列材料:。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必修3 练习 专题检测卷五 Word版含答案
相关推荐
激昂,轰轰烈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特别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更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辱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八)读第七、八、九自然段 一 重点词句 通假字 乃持项王头视鲁 活用词 ①豪杰蜂起 ②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古今异义 ①然羽非有尺寸 ②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重点句 ①乘势起陇亩之中 ②何兴之暴也 实虚词 ①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乃引“天亡我” ③鲁父兄乃降 ④自矜功 伐 ⑤何兴之暴也
3、天下之公器也。 ”材料体现的思想观点是( )A法律至上人民主权 B自由平等三权分立C主权在民民主共和 D法律至上社会契约解析:依据材料中“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或“操于众人”不同的作用可得出:人民主权、法律至上。 答案: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方针,维新派指出, “体”与“用”是不可分的。 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 ,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
4、人、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B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C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穷尽的解析:结合材料中有效信息“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来回答。 答案:根认为:“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
神交而已。 这种神交,就是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 而为了要正确理解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书,就应当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 又离不开 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 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问题了。 《新华成语词典》解:只有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才能理解作者。 后用此成语指了解人物,评论世事。 例句:他深感世界上的事物之间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只盯住一个“网结”是不足以知人论世的。
老人们满意地道谢落座,车厢里一片暖意融融„„ ( 2)有时,并不是上班高峰,车上也不是很拥挤,只有一两位白发老人上车,而最靠近老人的座位上的年轻人却不知何时已闭上眼睛“熟睡”了,于是,你会发现那附近座位上的人或把头靠在车窗上,或低垂着头,几乎都在“熟睡”之中,老人尴尬而无奈地倚靠在座位旁,车内的站立者们只有无言地苦笑摇头„„ 答: 40 5.请你依照画线处的句子,在横线上仿写两句话
在老师总结一下刚刚那个问题的要点。 词的很多语句写出了元宵节的夜晚,热闹非凡,男男女女都在节日中尽情地欢乐。 那么,在大家都在欢乐时候,我们的作者却是独特的,他,到底在干什么呢。 我们接着看下面的内容。 〔五、研读感知二〕 师:大家先把最后三句话有感情的朗诵一遍,然后自主和合作找出一下问题的答案。 (展示PPT4) 1:作者寻的是谁。 2:他寻的是怎么样一个人。 3:他为什么要寻这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