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后练习(含答案)内容摘要:
2、进出细胞的。 (4)图中的_和_(填字母)能够运动,导致生物膜具有一定的_。 生物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_,与生物膜上的_有关。 【能力提升】1关于细胞膜流动性的叙述,脂分子利用尾部摆动在细胞 膜上运动,能运动,列关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粒体、叶绿体都具有双层膜,白质、化海水3物 质通过细胞膜与膜的流动性有密切的 关系,为探究温度对膜的流动性的影响,有人做了下述实验: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剂标记人和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然后让两种细胞在 37 C 下融合,40 ,发现融合细胞膜上的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均匀相间分布。 (1)该实验缺少对照实验,应补充 以下实验步骤:_。 (2)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察实验结果。 3、在相同时间后,观察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状况,来判断温度对膜流动性的影响。 _ _,来判断温度对膜流动性的影响。 (3)经补充实验步骤后,请完成实验结果预测及相应结论。 _。 _。 _。 必修 1 课时 1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后练习 详细答案【基础过关】1C【解析】维生素 D 属于脂质,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也是脂质,故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维生素 D 可以优先通过细胞膜。 【备注】无2B【解析】电子显微镜诞生后,科学家用它来观察细胞膜,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细胞膜是静态的,因此,不能解释单细胞 生物变形虫的 4、变形运动。 【备注】无3B【解析】在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构成膜结构的主要成分,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尾部朝向内侧。 蛋白质分子有的分布在膜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还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其中外侧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与细胞识别、细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因此细胞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并不相同。 构成膜结构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在膜中运动的。 【备注】无4D【解析】血液透析膜可将病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 而对人体有用的大部分物质不能通过,因此该膜具有选择透过功能。 【备 5、注】无5(1)蛋白质 糖链 葡萄糖(2)D 糖蛋 白(3)B(4)A B 流动性 选择透过性 A【解析】(1)图中的 A 是膜上的蛋白质、B 是磷脂双分子层、C 是糖链、D 是糖蛋白,糖链是由葡萄糖经过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2)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特定的糖蛋白能识别特定的气味分子,二者相结合,才能产生嗅 觉。 (3)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脂溶性物质较易进出细胞是借助于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 (4)生物膜中的蛋白质和磷脂分子都能够运动,使 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生物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主要与膜上的蛋白质有关。 【备注】无【能力提升】1D【解析】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 6、和磷脂分子能够运动, 使得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且磷脂分子并不是因为有尾部的摆动才能运动,蛋白质也并不是因为没有尾部而不能运动。 【备注】无2D【解析】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均是双层膜结 构,但通透性不同,A 项错误;生物膜的各种化学成分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B 项错误;生物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有的生物膜没有糖被,C 项错误;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可模拟生物膜这一特点处理污水,淡化海水,D 项正确。 【备注】无3(1)分别将细胞放在温度低于 37(如 27)、高于 37 (如 47)的条件下重复实验(2)通过记录两种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分布均匀所用的时间(3)47条件下荧光物质分布均匀所用时间少于 40 7条件下荧光物质分布均匀所用时间多于 40 高温度后细胞膜流动性加快47条件下荧光物质分布均匀所用时间多于 4027条件下荧光物质分布均匀所用时间少于 40 高温度后细胞膜流动性减慢47、37、27条件下荧光物质分布均匀所用时间都是 40 度变化对细胞膜的流动性没有影响【解析】进行实验设计时,要运用对照思想设置对照实验,依据实验的目的探究温度对膜流动性的影响,可确定实验应控制的自变量是温度的高低,故实验至少要设置三组, 即等于37、低于 37和高于 37的三组进行相互对照。 该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实验结果不唯一。 【备注】无。(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后练习(含答案)
相关推荐
再将杯子竖直放入水中,慢慢倾斜水进入杯内, 有气泡冒出,说明空气跑出。 活动三:转移空气。 一杯装满水,一杯空气,都倒置在水中。 两杯对准互相倾斜,有气泡从空杯进入盛水的杯子。 通过本活动,学生可以清楚观察到:气泡的上升和杯子水面的下降,领悟到空气是能够的转移,进而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讨论交流:空气占据空间吗。 经过前面的一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讨论交流空气
学探究过程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科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自主学习。 (在课前要他们先自己抓蚂蚁,在课中自主观察自己想办法等)。 而在学法上,我同样采用了三个环节: 合作学习 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交流研讨中学习。 充分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索中学习 科学是合作、观察、探究为一体的学习。 通过让学生设计蚂蚁迷宫
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会发现卵石的相同点:形状都近似球形,表面光滑。 之后,我启发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可能涉及卵石的形状、分布、形成原因等。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出“我们也来做一块卵石,了解它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转入下面的活动。 此环节的设计,不仅能使学生感知到卵石的 多种多样,还能通过欣赏卵石活动,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 (二)引导学生做一块卵石 本环节我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堵住注射器的尖嘴,用力往里压活塞,松手后活塞就会被弹出来,说明空气在注射器里。 把气球套在塑料瓶上,使劲挤塑料瓶会把气球吹起来,说明空气在注塑料瓶里。 把气球往水里撒气,水面会出现很多气泡,并会听到“ 扑扑”的声音,说明空气在气球里。 把杯子倒扣进水中,杯子一倾斜会有气泡冒出,说明空气在杯子中。 把粉笔放进水槽中,粉笔里面往外冒气泡,说明空气在粉笔中。 把泡沫放水中一捏,会有气泡冒出
论、运用工具进行研究。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在教室里利用音像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猜想。 提出问题:“春天来了,种子落在土壤里开始发芽,说明什么。 ”只是对探究方向的一种提示。 组织活动是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积极动 脑,通过观察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并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
2、H、O、N 等元素,可以推 抗体;有些具有调节功能,能会导致蛋白质失去生物活性,而这种改变是不可逆的8研究人员发现,少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并不发病,其原因是他们在感染前体内存在名为 大分子蛋白质。 以下是对 推测,0 种氨基酸 、H、O、N 图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多肽,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化合物中由_种氨基酸构成,各个氨基酸的区别在于侧链基团的不同,图中表示侧链基团的基团编号是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