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154818内容摘要:

毕业论文154818 毕 业 论 文试探讨 90年代新潮小说的人文关怀目录一、沉沦与堕落 .)不断膨胀的欲望 .)无休止的暴力 .)无法逃避的死亡 .文关怀的体现 .)关注人的命运 .)崇尚纯真的情感 .)探索人的价值 .拟历史 .)消解历史的真实性、规律性 .)组合历史的碎片 .)改变历史的角度、看法 . .0 年代新潮小说的人文关怀摘要:本文旨在揭示 90 年代新潮小说中所展示的人的生存境遇、命运状态以及创作者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新潮小说作家以消解历史的真实性、规律性,改变历史的角度、看法,组合历史碎片为手段虚拟历史,通过虚拟历史展示了作品中人物膨胀的欲望,无休止的暴力,无法逃脱的死亡等这样的沉沦与堕落的状态,以表达对人的命运的关怀。 关键词:90 年代新潮小说;沉沦与堕落;人文关怀;虚拟历史新潮小说诞生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期,以意识流小说、寻根文学及现代派小说为铺垫,90 年代新潮小说作品语言形式、创作技巧更成熟,人物形象更具有感染力,思想内涵更深刻。 以前很多文学研究者关注小说文本中体现的人文关怀,但大多数是从人性的闪光点出发,我的这篇论文从新潮小说的特点、内容出发,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90 年代新潮小说是如何从虚拟历史里展示人沉沦与堕落的颓废精神状态,在对人性的反思中探讨小说人文关怀。 一、沉沦与堕落90 年代新潮小说以不可阻挡的话语展示了人的本能力量,将沉沦与堕落用原始欲望 、暴力、灾难、死亡等人的具体颓废现象作为贯穿作品的主要线索,为人的悲剧套上一个不可解脱的枷锁,暴力和死亡无疑就是小说的链接核心。 (一)不断膨胀的欲望在众多 90 年代新潮小说作品中,作家把人的沉沦与堕落归咎为本能愿望的不断膨胀即欲望,物欲、情欲、利欲、复仇欲等是文本发展的起因,但当这些欲望已经侵蚀到人的内心深处时,人就坠入了沉沦与堕落的陷阱。 苏童的作品米中主人公五龙是在欲望的驱逐下走向沉沦与堕落的典型。 五龙是一名孤儿,也是枫杨树乡村平实的农民。 为了逃避饥荒,他随着运煤车一起来到陌生的环境(瓦匠街),也许是生存本能驱使,五龙对“米”的痴狂达到了一种近乎变态的程度,五龙对米有近似于宗教般的狂热的崇拜,他认为米是世界上最干净最圣洁的东西,喜欢赤身裸体的躺在米堆里,他喜欢咀嚼生米,想吞掉他所见到的任何一粒米。 他原本只是想在一个地方简单的活下去,然而他的愿望在被阿宝踩在脚下让他叫爸爸的时候,在冯老板店里被压迫的时候彻底破灭了,这就导致他的内心逐渐扭曲,人物身上的复仇欲望迅速滋生。 他恨不得把阿宝的肉割下来喂狗,以报码头的“侮辱”之仇;他想通过霸占冯老板的女儿报压迫之仇,也就是在仇恨的阴影中内心开始向沉沦与堕落倾斜。 然而在米店里稍微安定之后开始向往情感,这种情感的追求只是出于一种原始的冲动和报仇的欲望,然而在复仇欲、性欲膨胀到他完全不能自控时,就只能悄无声息地淹没人性的沉沦与堕落中。 人的欲望由一个转化过程,主要体现为本能愿望的不断满足之后的无限扩张,人精神空虚没有精神支撑后向另一种愿望的极端追求。 2余华的作品活着中的富贵一开始是阔少爷整天闲着无所事事,精神处于毫无生气的状态,他在寻求快乐的方式时选择了赌博。 赌博让他找到了一种精神的快感,然而在一步步的精神快感欲望驱使下,当他想逃离那个欲望怪圈时已经毫无可能,唯一的可能就是被欲望抛弃。 最终,他输掉了家产,输掉了自己。 如果米活着是把欲望倾注在人物内心里,那孙甘露的呼吸就呈现一种对欲望的抵制,欲望在无声无息中推动人物的一言一行,我们看到的是一群都市的厌倦者和抗拒者,他们是都市的边缘和异己,他们缺乏力量,但却并不妥协,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抵制着都市漫无边际的物欲和精神空洞的侵蚀。 在施洗的河中,北村始终以刘浪的心灵史为小说的中心内容和贯穿整个文本的一条主线,与其说是刘浪心灵史的展现,还不如说是物欲、利欲、情欲的综合展示。 在刘浪身上,我们能看到对金钱、女人、名利不择手段的追求,所有可以利用罪恶换来的刺激性自娱都为了满足刘浪那颗空虚的内心。 欢乐总是稍纵即逝,各式各样的精神替代品终究逃脱不了人厌弃的结局,刘浪不断地更换着精神慰藉的方式,各种欲望的满足不能让他真正感到快乐,最后当刘浪表露出对生活彻底的乏味时,生命的结束就成了唯一的解脱。 在 90 年代新潮小说中欲望或明显,或隐晦无不例外都把人性推向精神颓废的状态,欲望无疑是人沉沦与堕落的发端。 (二)无休止的暴力 在余华的小说中,人生存的痛苦可以看作是暴力的一种结果,在余华现实一种中,描写山峰残杀儿子的场面就像是在描述一个猎人完成了一次极其普通的狩猎过程“山峰飞起一脚踢进了皮皮的胯里。 皮皮的身体腾空而起,随即脑袋朝下撞在了水泥地上,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声响。 他看到儿子挣扎了几下后就舒展四肢瘫痪似的不再动了”。 1作者用最平实的叙述掩饰小说人物暴力达到欲盖弥彰的效果。 古典爱情中在肢解一个幼女的场面让人不寒而栗:“柳生看着店主的利斧猛劈下去,听得“咔嚓”一声,骨头被砍断了,一股血四溅开来,溅得店主一脸都是 重新睁开眼来,腿断处跃入眼帘,斧子乱剁一阵的痕迹留在这里如同乱砍之后的树桩。 腿断处的皮肉七零八落地互相牵挂在一起,一片稀烂。 手指触摸其间,凌乱的皮肉柔软无比”。 在苏童、格非、余华等新潮小说家的作品里暴力场面普遍存在,暴力成为人的悲剧、灾难、苦难的就在暴力的大环境之中滋生。 格非的边缘迷舟,苏童我的帝王生涯等展示了一个个以暴制暴,倚强凌弱的血腥场面,这些小说大都借助于战争、争夺、仇恨、愤怒揭示人的沉沦堕落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些现象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在特定的生存危机下,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会毫不顾忌地采取社会规则所不能容忍的手段暴力,获得生存滋生本不该存在的野心、罪恶念头,往往人本身就是循着这些念头一步一步的陷入沉沦堕落的深渊。 (三)无法逃避的死亡以往许多小说中可以体会到作者越是描写死亡越是感受到人对死亡的畏惧,直面死亡就是在逃避死亡。 而新潮作家已经不再把死亡当作情节需要,而更多的是为了渲染悲剧气氛或是为了强化作品主题的感染力而去描写死亡,死亡成为悲剧的核心。 “人的一切精神创造都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的价值活动,体现着人的尺度和目的,因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成为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90 年代新潮作家在直面死亡的过程中,新潮作家不仅自身3获得一种对死亡的直观的体验,而且把这种直观感受传达给读者,让每一位死亡的感受者心理受到强烈冲击。 90 年代新潮小说作品中的人物犹如一个个被驱赶到屠宰厂的牲畜一样,被杀戮、被肢解,仿佛那里才是人应去的地方。 于是世界只有两类人:一是死亡的表演者;二是死亡的欣赏者,而死亡的欣赏者所陶醉的也正是死亡。 总之,“死亡”成了 90 年代新潮小说悲观主义和颓废主义的符码。 在新潮长篇小说中,人无论是在“神秘”力量的牵制下失去生命,还是人在自身沉沦堕落中自取灭亡死亡成为最终结局。 沉沦与堕落不仅体现在新潮小说作品中人物的死亡悲剧,而且体现在作家用颓废的展示手段营造沉沦与堕落的氛围。 在格非的风琴中,冯保长亲眼目睹日本兵抽出一把雪亮的刺刀把他老婆肥大的裤子挑落在地时写到,“那片耀眼的白色,在深秋的午后,在闪闪发光的马鬃、肌肉中间,在河流的边缘,在一切记忆和想象中的物体澡盆、潮湿的棉絮中间、在那些起伏山坡上粉红色的花瓣中蔓延开来,渐渐地模糊了他的视线 ”,作品中的人物就是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审视灾难、死亡。 在余华的现实一种中,对山岗尸体的分解写得那样漫不经心:医生们在玩乐和嬉笑中割取自己所需要的部位,仿佛他们面对的不是一具刚刚死去还有余温的尸体,而仅仅是一堆肉。 在新潮小说中像这种对死亡的叙述场面是很常见的,当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血腥、死亡的同时就表达了作者的意愿鄙视一切肮脏、血腥,人的一切颓废情绪,把人的灵魂从沉沦与堕落的精神深渊中拯救出来。 二、人文关怀的体现90 年代新潮小说关注人的不幸处境和遭遇,注重人性和历史方面的深层次的结合与统一。 借助人身体、心理承受的苦难、恐惧、压抑、空虚、悲剧等展示新潮小说对人命运、爱情、自由、价值、尊严的关注,在人沉沦与堕落的颓废精神状态中实现人文主义的深化,走向历史深度和人性深度的艺术统一。 (一)关注人的命运如果文学既要表达深层的人文关怀,又要突破现存的对人的审视角度,那么正视人存在的苦难、悲剧是很好的一个结合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探讨人存在的苦难、悲剧是文学的使命。 余华的作品活着中的徐福贵一生就是土地、财产、尊严以及亲人的生命不断被剥夺的一生,他一生命运多舛,因为赌博输光了所有家底。 后又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拉去充当炮灰,几年恶战,大难不死,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 解放后,他们一家的生活慢慢好了起来,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又把这一家人拉回到了苦难的深渊,母亲和妻子先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儿子有庆因为给县长的老婆输血过量,冤死在医院。 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而死,女婿二喜在工程队被水泥板活活压成了肉饼,连留下来的独苗小外孙苦根也吃豆子噎死,只剩下和他一样孤单瘦弱的老牛弥留在世上。 在他身上真正体现了作者上所说的:“人是为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3而余华的另一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的悲苦命运不亚于徐福贵,许三观一生十余次卖血,每次卖血都有着不同的人生目的,有为自己娶妻结婚,有为在饥荒年代吃上一碗面条,也有为讨好儿子的生产队长当许三观在去上海为儿子一乐治病的路上不停地卖血时,我们会不自觉的产生同情之心,为他的生命担忧。 当生存需要卖血来维持,当拯救另一个生4命需要用出售鲜血来换取的地步时,人生的苦痛和凄凉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当我们看到许三观在艰难岁月里用嘴皮为家人炒菜,在寒冷的冬天嚼着盐块喝着冰冷的河水一路卖血的场景时,我们的内心不再是同情与怜悯,而是对命运如此悲苦的感慨,更深程度地关注个人的精神状况,对生存困境的认知。 所有的新潮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几乎都是人生悲剧的缩影,施洗的河里的刘浪、马大,敌人中的赵少忠,呼喊与细雨中的孙光林,米中的五龙,还是和平年代中的段援朝,呼吸中的罗克,在他们不同的人生旅途里与自己的命运做顽强的抗争,然而却是以同样的悲剧告终,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我们清晰的感受到生命美的对立面苦难对文本的透视就能深切感受到 90 年代新潮小说对悲剧命运大肆渲染就是在召唤人本身,对人存在的悲剧做深层思考,展现文学永恒的人文关怀。 (二)崇尚纯真的情感从丑恶化的情感中提炼对真挚情感的向往是 90 年代新潮小说家惯用的一种手段,情感在作品中往往被物质、利益、或某种欲望侵蚀,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几乎都被病态、畸形的情感包裹。 北村被称为“用心灵写作的作家”,他的作品并不仅仅向我们展示了生存的各种图景,而是直接切入存在的本质问题。 玛卓的爱情中卓玛和刘仁相爱,然而在他们结婚后意识到他们的爱是毫无原有的爱,他们的爱情只能存在于恋爱的中介物上面,例如情书、生日礼物、金钱,甚至是想象之中对方瘫痪的躯体。 两个人不知道怎样互相传达自己的情感,最终从彼此依恋逐渐演变成了恐惧。 望着你中五环和维林之间深厚的爱情被生活的压力、现实的压力击碎,爱情的消亡让主人公走向颓废的境地:五环为了钱和一个富婆结婚,而维林更是因为对五环的失望自甘沦为别人的二奶,尽管最终相爱的人在历经无数苦痛后重逢,可是最终也没有逃脱情感的悲剧。 在北村的作品里,我们可以从情感悲剧里可以体会“爱情作为支持我们向往诗意生活的基本信念,作为最后一个缓解生存焦虑的孤独城堡,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正受到致命的瓦解,或者说,神圣的爱情正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些残缺的情感”。 4因此,作品中很多人物在情感遭受到伤害以后逐渐的走向沉沦与堕落。 余华的作品在细雨中呼喊展示的是病态的亲情关系,因为家境的原因“我”被送给另一户人家养,“我”的祖父孙有元因年老不能干活被父亲嫌弃,甚至想办法逼死祖父。 在作者平淡的叙述中,从内心里感受亲情冷漠到了这地步算是人性的丧失。 在 90 年代众多新潮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体现为一种危机状态,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情感的恶化例证传达出对真挚、纯真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三)探索人的价值“人心自悟这一人文关怀的价值指向,为中国的文学家以及小说家提供的是一个尚实至善的审美理想,且同样成为制约文学创作尤其小说创作的一个价值尺度。 ”590 年代新潮小说关注人的生存图景的同时,努力用文本中的苦难、颓废、悲剧唤醒每一个人的人文主义情怀,从文本原形出发探索人的价值。 在 90 年代众多新潮小说作品中向我们展示了一部部人生的苦难史,面对这些苦难、悲剧,小说中人物的态度就昭示了作者的态度。 前面已经分析了一些作品中人物存在的苦难、命运悲剧:活着中的徐福贵,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树下的七斗。 他们不同的生活遭遇,确有着相同的命运结果5苦难伴随自己的一生。 然而,作者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承受那份苦难”,很显然作家是把人的坎坷作为了人生完整的必备品。 他们面对艰难的生存境遇,用最低层的愿望支撑自己活下去,在重重困苦的打击下,他们用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努力与生命中的苦难相抗争,与自身面临的苦难抗争的过程就是人的价值实现过程,也是作家探讨人的价值的过程。 三、虚拟历史90 年代新潮小说主要用消解历史的规律性、真实性;组合零碎的历史;改变对历史的看法、角度三种方式建构了展示人沉沦与堕落的文本。 (一)消解历史的真实性、规律性90 年代新潮作家坚信写作就是一种纯粹的感性想象与虚构,他们认为在虚拟历史里才可以尽情的展示人必须面对的苦难、悲剧、死亡。 余华说:“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 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 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 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的、鱼目混珠的事物”6。 很显然作家努力接近真实就是在强调自己创作的文本不是真实的,新潮小说带给读者的视觉效果是不写真实,即使有真实也并不与生活无关,是一种情感真实、精神真实。 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完全是一个虚构的世界,苏童用自己的想象搭建了一座宫殿,一个大燮王国,一个孤独的国王。 小说中的人物端白,时代背景,宫廷习俗等一切都是虚构的,然而作者就在这样一个虚构的情境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任意安排人物的命运,决定人性的善恶;虚构历史里同样有无奈、困惑、虚空后宫的淫乱,皇室权利的争夺,令人窒息的生活挤压着端白内心里仅存的感觉,作者就是用端白注定的人性残缺对应现代人生存境遇与内心真实状态。 作家另一种消解真实性手段就是作品中虚构神秘的幻象,在余华的呼喊与细雨中开头就出现了一个神秘的“黑衣人”,潘军的风里面的“神秘人”,吕新的黑手高悬里是“鬼”火闪烁,而在北村的施洗的河中则更是“鬼”、“神”结伴同行 显然新潮小说虚拟的“黑衣人”、“鬼”、“神”等神秘就体现为对历史真实性的消解。 在 90 年代新潮小说里没有必然的历史结局,更不能循着规律去揣测文本情节。 格非的迷舟就彻底地消解了历史的规律性,强化偶然性的因素,比如警卫员的误解,“杏”这个女人,偶然使萧的死扑朔迷离而真假难辨。 人生如迷舟,一切微不足道的琐事乍看起来都很平常:“萧”当年在榆关的初恋,后来又投入孙传芳部队中可随着命运之神的编织,一切琐事都织成了一张致人死命的网。 萧为什么偏偏在大战前与杏重逢,萧的对手为什么正好是他的哥哥,一切似乎都纯属偶然,但一切又不能不使人联想到是某种神秘力量在安排着人的命运。 偶然性打破了那种由情节规律制约下的历史的线性逻辑,也是历史的真实成为读者想象中的真实。 又如孙甘露的呼吸、洪峰的和平年代、潘军的风等,总是通过现实与历史的对比表达“现实”只是对过去的冥想和回忆,历史就如风一样飘忽不定,只能是感觉到它的存在。 新潮长篇小说众多历史情境中绝大多数历史都是无法确认,没有具体的时间背景的历史,是一种主观想象中的虚拟历史,在作品中消解了历史的真实性和规律性,客观历史成了作家理解的历史、主观的历史。 (二)组合历史的碎片6文本价值的大小不是取决于它的篇幅的大小,而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作品中所隐含的无限寓意。 即使是零碎的历史碎片,通过作家的巧妙组合同样能展示人生存状态和生存图景,表达深层的人文关怀。 张炜的九月寓言没有统一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贯穿作品的人物形象,而是由一个个片段性的故事组接而成,荒诞的历史场景与破碎的现实在“九月”形成强烈的冲突,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颓废命运进行比较表达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忧虑。 潘军的风是由现实、回忆、想象中的各种历史碎片构成,在寻找似乎存在的英雄郑海中把一切与寻找“真相”有关的历史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文本。 90 年代新潮小说中,记忆、幻觉中的事物在叙述中展现得极其鲜活,作家所关怀的意绪和氛围造就出一个又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世界历史碎片的组合是一种个人记忆的历史叙事。 余华的作品在细雨中呼喊中“我”收集自己童年的回忆,把零散的历史碎片组合成自己的成长经历。 格非的作品边缘就是通过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对自己一生的追忆展示了中国社会几十年的历史进程。 在他的时间与空间碎片里,我们能清晰的理清他所经历过的暴力、苦难等。 余华曾说:“生活是不真实的,只有人的精神才是真实”。 因此“我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 ”,“这过去的现实虽然充满魅力,可它已经蒙上了一层虚幻的色彩,那里面塞满了个人想象和个人理解。 ”7作者显然是在强调主观感觉在写作的作用,把客观真实与艺术真实分离开来,用主观真实去展示生活和历史真实面目,构筑的真实就是主观化、情绪化了的虚拟历史,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回忆表达自己的创作价值取向。 (三)改变历史的角度、看法90 年代新潮小说以暴力、血腥、苦难、死亡等边缘性的题材体现为叙述角度的转变,在这种题材的引导下,作家往往改变对历史的角度、看法虚拟历史。 在陈忠实的作品白鹿原中,作者在思考民族命运的时候,改变了角度,作者关注的已经不是阶级斗争对整个民族的影响,而是要揭示正史所掩盖的民族秘史。 从这个角度出发,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合作,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都只是为揭示家族、文化、习俗等展开的背景。 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记载了一个村庄民国以来七十年的历史,然而作者不是深陷于已有的历史定论中,而是以民间老百姓的角度去审视历史:他们不会关心是那支军队打赢,因此处在战争痛苦的状态中的村民咒骂一切导致战争的势力。 历史角度的转变很容易就把关注的重心转移,新潮小说家把宏观的历史引入文本然后把焦点对准历史背景下的人。 同样在格非的作品边缘中的“我”是抗战到文革这段历史的见证者、目击者,历史的变迁并没有改变“我”、下层民众的生存困境,改变的只是“我”对历史的关注角度,因此“我”把回忆中历史的角度转向偶然事件、琐碎的生活细节中。 以上作品是把转变对历史的角度、看法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而有些只是在作品中展现,如活着中的徐福贵在被国民党当拉去当兵的一段历史中,以中立的态度看待历史,并不是作者有意回避,而是把这段历史作为展示人物苦难的一个过程。 人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但小说文本中的历史肯定不等于客观的历史,作者展示客观历史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因此改变历史的角度和看法作为虚拟历史的手段被新潮小说家普遍采用。 结束语7综上所述,沉沦与堕落的颓废精神状态在 90 年代新潮小说中普遍存在,新潮小说家用各种手段虚拟历史,结合颓废主义、新历史小说的创作特点,统一文学思想与人的精神实质,创作了大量的优秀长篇小说,以展示人存在的沉沦与堕落的精神状态,力求把人性从沉沦与堕落的状态中真正解救出来。 本文只略谈了小说中人存在的欲望、暴力、死亡的精神状态,而且新潮小说对人的关怀体现在各个方面,不仅局限于人的情感、生命、命运,因此 90 年代新潮小说的人文关怀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1方剑。 试论农民工劳动权益问题及其法律援助机制J005,(02)。 2宣工。 2003 年全国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检查活动取得积极效果J003,(04)。 3学习时报。 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L4李强。 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J004,(05)。 5谭安华。 我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的思考J006,(04)。 6李强,唐壮。 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C002,(06)。 致 谢本文从选题、开题、撰写、修改到完成,都得到了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和指导,期间经历了喜悦、痛苦和彷徨,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心情是如此复杂。 在这里我衷心地感谢大家。 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肖老师在百忙之中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