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 2.6 孔雀东南飞 并序内容摘要:

1、 孔雀东南飞 并序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半死桐 宋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 , 同来何事不同归 ? 梧桐半死清霜后 , 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 , 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 ,谁复挑灯夜补衣 ! 赏析 这首词是宋代著名词人贺铸为悼念亡妻赵氏而作。 上阕写妻子死后诗人的凄凉和孤零。 开始即以 “ 万事非 ” 写出不堪回首的慨叹。 下阕写诗人对妻子的怀念。 “ 挑灯夜补衣 ” 再现了妻子生前日夜辛劳 ,甘于过清苦生活的场面。 以此为结 ,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亡妻深沉的悼念之情。 全词写得哀婉柔丽 ,真挚感人。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2、基础梳理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 ,最早见于南朝 (陈 )徐陵的玉台新咏 ,原题为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 ,题为 “焦仲卿妻 ”。 孔雀东南飞的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 ,作者不详。 明朝王世贞称它为 “长诗之圣 ”,清朝沈德潜说它是 “古今第一首长诗 ”。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开头的小序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 诗歌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有人认为 ,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故事发生地在今安徽省怀宁县的小吏港。 旧志载 “以汉庐江郡小吏焦仲卿而得名 ”,自汉代 3、就有其址。 小吏港东有一山冈 ,曰华山。 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在华山旁边 ,当地群众称其墓为 “孔雀坟 ”。 20世纪 80年代 ,怀宁县人民政府对此墓进行了修缮 ,用大理石制作了墓碑 ,碑文曰 “汉焦仲卿刘兰芝之墓 ”。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乐府 :本为秦汉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 ,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 ,后世就叫 “乐府诗 ”,或简称 “乐府 ”。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在乐府诗中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合称 “乐府双璧 ”。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 4、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槌床 伶俜 l p 腰 襦葳蕤 玳瑁 d i m o 磐石 p n 窈窕 y o 白 鹄踯躅 青 骢马 鲑珍 赍钱 姥 公 姥便 便言 n 刘 姥姥 便利 n 否 否泰 咽 哽 咽否定 咽喉 y n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箱帘六七十 (“帘 ”通 “奁 ”,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 (2)蒲苇纫如丝 (“纫 ”通 “韧 ”,坚韧 )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 谢谢家来贵门 ( 动词 , 辞别 )阿母谢媒人 ( 动词 , 谢绝 )多 5、谢后世人 ( 动词 , 告诉 )(2) 若今若遣此妇 ( 连词 , 如果 )腰若流纨素 ( 动词 , 像 )君既若见录 ( 代词 , 如此 , 这样 )(3) 适处分适兄意 ( 介词 , 按照 )适得府君书 ( 副词 , 刚刚 )始适还家门 ( 动词 , 出嫁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4) 应汝可去应之 ( 动词 , 答应 )六合正相应 ( 形容词 , 合适 )零泪应声落 ( 介词 , 随着 )以我应他人 ( 动词 , 许配 )(5) 何何乃太区区 ( 疑问副词 , 怎么 )隐隐何甸甸 ( 副词 , 何等 )何意致不厚 ( 疑问代词 , 哪 6、里 )君还何所望 ( 疑问代词 , 什么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6) 且吾今且报府 ( 副词 , 将要 )且暂还家去 ( 副词 , 姑且 )四体康且直 ( 连词 , 又 , 而且 )(7 ) 相及时相遣归 ( 副词 , 代 “ 我 ” )会不相从许 ( 副词 , 代 “ 你 ” )好自相扶将 ( 副词 , 代 “ 她 ” )登即相许和 ( 副词 , 代 “ 这门婚事 ” )誓不相隔卿 ( 副词 , 代 “ 你 ” , 与 “ 卿 ” 复指 )相见常日稀 ( 副词 , 相互 , 彼此 )儿已薄禄相 ( 名词 , 相貌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7、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孔雀东南飞 (名词作状语 ,向东南 ) (2)手巾掩口啼 (名词用作动词 ,拿 ,握 ) (3)卿当日胜贵 (名词作状语 ,一天天地 ) (4)自名秦罗敷 (名词用作动词 ,取名 ) (5)谢家事夫婿 (名词用作动词 ,服侍 ,侍奉 ) (6)交广市鲑珍 (名词用作动词 ,买 ,购买 ) (7)逆以煎我怀 (动词使动用法 ,使 煎熬 ) (8)以此下心意 (名词使动用法 ,使 委屈 ) (9)足以荣汝身 (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 光荣 )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例句 古义 今义 驱使 8、妾不堪 驱使 使唤 强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 ; 推动 共事 共事 二三年 共同生活 在一起工作 自由 汝岂得 自由 自作主张 不受拘束 , 不受限制 ; 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 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可怜 可怜 体无比 可爱 值得怜悯 ; ( 数量少或质量坏到 ) 不值得一提 教训 本自无 教训 教养 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 的知识 ; 教育训诫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例句 古义 今义 区区 感君 区区 怀 情意真挚 ( 数量 ) 少 ,( 人或事物 ) 不重要 处分 处分 适兄意 安排 ,处理 对违法乱纪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 婚姻 便可 9、作 婚姻 结为亲家 结婚的事 , 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千万 千万 不复全 无论如何 务必 ( 表示恳切叮咛 ) 交通 叶叶相 交通 交接 ,触连 运输事业 多谢 多谢 后世人 多多告诉 客套话 , 表示感谢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便可白公姥 (原指公公和婆婆 ,这里专指婆婆 ) (2)昼夜勤作息 (原指工作和休息 ,这里专指工作 ) (3)我有亲父兄 (原指父亲和哥哥 ,这里专指哥哥 ) (4)我有亲父母 (原指父亲和母亲 ,这里专指母亲 ) (5)逼迫兼弟兄 (原指弟弟和哥哥 ,这里专指哥哥 )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 10、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誓天不相负。 句式特点 :宾语前置 ,“相 ”代指刘兰芝。 (2)络绎如浮云。 句式特点 :介词结构后置。 (3)踯躅青骢马。 句式特点 :主谓倒装 ,应为 “青骢马踯躅 ”。 (4)仕宦于台阁。 句式特点 :介词结构后置 ,应为 “于台阁仕宦 ”。 (5)便复在旦夕。 句式特点 :介词结构后置 ,应为 “便在旦夕复 ”。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6)为仲卿母所遣。 句式特点 :“为 所 ” 表被动。 (7)出置南窗下。 句式特点 :“南窗 ”前省略介词 “于 ”。 (8)汝是大家子。 句式特点 11、:判断句 ,“是 ”表判断。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2012四川卷 )磐石方且厚 ,可以卒千年。 (2)(2010重庆卷 )蒲苇纫如丝 ,磐石无转移。 (3)举手长劳劳 ,二情同依依。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目标一】 把握诗歌的内容 古今第一首长诗 ”,请根据提示 ,按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等环节梳理情节 ,填写下表。 情 节 内容 起止点 开端 兰芝被遣 发展 夫妻誓别 再发展 兰芝抗婚 高潮 双双殉情 尾声 告诫后人 参考答案 : 从开头到 “会不相从许 12、 ” 从 “府吏默无声 ”到 “二情同依依 ” 从 “入门上家堂 ”到 “郁郁登郡门 ” 从 “阿母谓阿女 ”(第二段 )到 “自挂东南枝 ” 从 “两家求合葬 ”到 “戒之慎勿忘 ”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 参考答案 : 刘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 ,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 ; 证明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 直接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3.“鸡鸣外欲曙 涕落百余行 ”这一部分详细写了兰芝严妆、诀别婆婆、告别小姑三个场景 ,有何作用 ?请 13、分别作答。 兰芝严妆 诀别婆婆 告别小姑 参考答案 : 写兰芝之美 ,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 ,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表现了她从容镇定 ,不卑不亢 ,柔中寓刚 ,表明自己的修养 体现兰芝的善良、重情和内心的柔弱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4.“夫妻誓别 ”这一情节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 参考答案 : 再次强调刘兰芝和焦仲卿感情上的互相理解 ,互相眷念 ,他们的分别不是己愿 ,而是被迫 ,为后面写他们的殉情奠定基石。 表明了他们对爱情的忠贞 ,这为下文的刘兄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仲卿两人 ,虽然都成了封建家长制的牺牲品 ,也都表现出了对爱情的坚守 ,但两人的性格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和你的理解 ,填写下表。 对命运前途 别后重逢时 殉情态度 焦仲卿 刘兰芝 参考答案 : 等待、幻想 有清醒的认识 ,有准确的预见力 讥讽、责难 ,且无所作为 通情达理 迟疑、徘徊 义无反顾、果决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目标二】 鉴赏诗歌的手法 第一段 )从内容上看 ,游离于情节之外 ,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 参考答案 :不能删。 这是民歌常用的起兴手法。 它为全诗奠定一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