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八下我的第一本书内容摘要:

生 19:对 “我 ”学习的无比关心,对 “我 ”的疼爱。 生 20:对 “我 ”友情的 尊重,对 “我 ”做法的理解。 师:这样的父亲值得《羚羊木雕》中的父亲学习。 (生笑。 ) 生 21:对 “我 ”的宽容和尊重。 这样的父亲真了不起,你看,就因为我把 “承 ”少写了一横,父亲就将 “承 ”改为 “成 ”字,很让人感动。 师:同学们品味得很到位,第 8节还没有同学分析。 让我们一起先把第 8节读一遍。 (生齐读第 8节。 ) 师:请联系这一节中相关语句,说说父亲的感人之处。 生 22:父亲为 “我 ”补书,是在 “昏黄的麻油灯下 ”,而且用好多白纸抄上去的。 让人感动。 师:补书条件之 艰苦。 继续。 生 23:父亲补书的时间是从晚上开始,但到第二天早晨就将补好的书交给 “我 ”,让人感动。 师:说明父亲补书时间之长,急切地想把补好的书交给 “我 ”和元贞。 生 24:我读 “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 ”这一句,感动于父亲是真正地用心在补两本书,特别是他还用 “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 ”,显得无比庄重,真让人感动。 师:说得真好。 如果说第 4 节是父亲 “语言 ”上的理解,那么第 8 节则是父亲 “行动 ”上的支持。 因此,补书递书的过程就是父亲言传身教的育人过程。 提醒一点,请同学们圈画 出 “课本 ”或 “书 ”前的修饰语,品味一下其中的情感。 生 25:感觉作者在突出 “课本 ”前后的对比。 师:这样做想表达什么情感。 生 26:应该是反复手法吧。 好像表现了作者对父亲补书的感激之情。 师:读出其中的味道了。 我想还有一种崇敬之情,对父亲的伟大之举充满崇敬。 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第 8节。 (生动情地朗读。 ) 师:通过同学们的精彩点评和朗读,我们读出了一位懂得宽容、懂得理解孩子的父亲形象。 父亲通过言传身教,对儿子裁书的做法由默许到支持。 如此父亲,作者怎能忘怀。 四、深入研读 师:同学们,老师在读完这篇文章后,除了对这样的父亲产生深深的敬重之外,心中还有一份沉甸甸的酸楚,正如作者所说的, “看了很难笑起来 ”。 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阅读活动: (投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体会作者为什么 “很难笑起来 ”。 (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同桌讨论,师巡视参与讨论。 ) 师:同学们刚才讨论得很热烈,下面进行交流。 生 1:乔元贞家生活贫困,无力供他读书,最后只好一辈子在村子里谋生,读来让人心酸。 生 2:文章第 7节写乔元贞的妈妈不让他读书一事让人很 难笑起来。 (生读) “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 哭着说: „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 生 3:阅读第 13 节,我感觉三个同龄人一起读书,但后来命运却迥然不同。 特别是乔元贞本来和 “我 ”一样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连父亲都夸 “元贞比你有出息 ”,最后却穷困潦倒一生,这样的结局让人心酸。 师:一对友情深厚的童年好友,一对智力相当的学习伙伴,其人生结局却迥然不同。 这怎能让作者笑得起来。 那么,导致元贞失学的原因是什么。 生 4:我感觉元贞失学与家长有关。 第 6 节写乔元贞的父亲也是一名小学教师,但他却不像 “我 ”的父亲那样 关心 “我 ”的学习,对元贞的失学负有责任。 生 5:我不赞同刚才同学的回答。 因为第 6节在介绍乔元贞父亲时,特别写道: “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 „驮灯狮子 ‟。 ”这一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