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四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ppt课件(2)内容摘要:
1、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唐太宗治国思想中有关君、国、民三者关系的论述: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仇既作,离叛亦兴。 贞观政要 突出反映了唐太宗作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对治国安邦的本质有着一般帝王鲜见的智慧和情怀,恰恰说明其治国理念的高瞻远瞩和作为封建帝王的难能可贵,也正因为如此,才为创立一朝治世打下极为坚实的基础。 一、玄武门之 2、变 1李世民具有为帝实力 与父反隋,位上王公:追随父亲李渊镇压 农民起义 ,起兵反隋建唐,铲平 割据势力 、统一全国,功劳卓著,受加封。 设立 “文学馆” ,笼络人才:拥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谋士猛将。 2兄弟争夺: 太子 李建成 深感威胁,与 齐王 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同盟,多次谋害不成。 李世民 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要除掉兄弟。 3玄武门之变( 626年):在 玄武门 秘密布置,乘李建成、李元吉入朝之际,李世民射杀太子,其将 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 太祖无奈诏立李世民为太子。 第 9页学思之窗: 解题关键:认识嫡长子继承制与遴选才德之人统治国家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思路:嫡长子继承制是否有利于选 3、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 这一制度对国家统治权力的更迭可能带来怎样的影响。 玄武门之变反映出骨肉相残的政治残酷性,但对唐朝的发展具有什么作用。 答案: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因此这种制度不利于选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这种残酷性,但是李渊之子中,的确只有李世民最具有取得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因此这场争夺帝位的斗争并未影响唐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二、 “ 贞观之治 ” 的出现 1、概况: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高祖退位,李世民即帝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原因概括: (唐太 4、宗个人作为) 唐太宗吸取 隋亡 教训,任用 贤良 , 虚怀纳谏 ,实行轻徭薄赋 、 疏缓刑罚 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 团结、平等 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 开放 的政策。 主要 表现 : 统治过程中,出现了 政治清明 、 社会安定 、 生产发展 、 文化繁荣 、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 “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 ( 1)政治方面: 惟贤才是用 ,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 虚怀纳谏 ( 魏征 直言); 用人 扬长避短 (房谋杜断); 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度 第 9页学思之窗 2: 前者有利于封建帝王 5、明确,要更为有效地治理国家,必须选拔最为适当的官员去完成各项措施,皇帝事必躬亲未必能高效、全面的完成各项治理国家的事务,作为一国之君,最应具备的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 后者则提示封建帝王,必须多方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而偏听则往往带来判断的失误,滋生封建帝王的骄纵思想。 ( 2)经济方面: 休养生息政策 ,不夺农时,推行 均田制 , 轻徭薄赋 , “ 存百姓 ”思想。 ( 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 唐律 体现 仁义为本,刑罚为末 的原则。 (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 崇儒尊孔。 完善 科举 ,进士科 人才济济。 (诗 ) ( 5)民族关 6、系: 回 纥 靺 鞨 吐 蕃 南诏 突 厥 ( 5)民族关系方面: 采取 “ 战而后和 ”的策略, 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设置 羁縻府州 : 厥 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 羁縻府州 ,任命 突厥 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 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 地方制度。 册封: 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 天可汗 ”,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设置管理机构: 唐攻下 西突厥 后设置 安西都护府 ,管辖 西域。 和亲: 吐蕃赞普 松赞干布 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 文成公主和亲。 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 影响: 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 7、民的关系。 评价: 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 ( 6)对外关系方面: 采取积极 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 ,对外来文化采取 兼收并蓄的方针 ,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 友好的对外政策: 设立专门机构 鸿胪寺 接待外宾;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 都城 长安 不仅是国内 各民族 的大都会,也成了 世界性 的大都会。 (商业中心 ) 开放的文化政 8、策: 佛教 、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 高僧 玄奘 去天竺取经; 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评价: 开放的对外政策 ,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 多元 的色彩。 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 辐射 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 大化改新 ”。 三、晚年的反省 1、晚年治国策略的失当表现: 贞观后期,随着隋亡教训远去,唐太宗发生变化:少于 纳谏 、滥用刑罚、滥用民力、求仙炼丹等。 2、晚年的反省 撰写 帝范 ,反省过失,对继承者总结为君之道。 对自己的评价:“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唐 9、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过小”的评价是贴切的。 第 12页学思之窗: 表现唐太宗晚年具有非常深刻的反省意识和能力 对继承者提出了终其一生总结出的为君之道 ,特别是作为封建帝王应该拥有的品德和修养 ,对国家、百姓的责任 小结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免重蹈覆辙。 个人作用。 主 观 客 观 唐朝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课后巩固练习: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答: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 10、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形成 “ 贞观之治 ” 局面,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是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 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纳谏、用贤之风,其晚年的反省也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唐太宗对自己一生 “ 功大过小 ” 的评价是贴切的。 专家点评 :唐太宗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真正开创唐帝国,其在位期间出现“贞观之治”,促进经济的复苏乃至繁荣,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反醒的 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 的精神,更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 626 649) 关于封建社会的盛世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 和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农民起义的推动 吸收前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统治者相对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良好安定的社会环境 肯定其进步作用 认识其实质 魏 征 以 _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_为镜,可以知兴替;以 _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已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 铜 史 人。(人教版)历史选修四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ppt课件(2)
相关推荐
讨论交流。 回答:阐述理由。 制造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为下面的活动铺垫。 2.探究活动(一):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1. 让学生说说绿豆种子怎样才能发芽。 2.归纳学生所说的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 3.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说说可以改变什么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捍卫者 康熙帝 穆宗 同治 1861 1874 德宗 光绪 1875 1908 溥仪 宣统 1908 1911 文宗 咸丰 1850 1861 宣宗 道光 1820 1850 仁宗 嘉庆 1796 1820 圣祖 康熙 1661 1722 世宗 雍正 1722 1735 高宗 乾隆 1735 1795 世祖 顺治 1643 1661 太宗 天聪 1626 1643 太祖
1、第三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2、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3、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少年皇帝 1、少年继位 孝庄垂训 亲政 除鳌拜 2、面临的严峻形势 内 外 辅政大臣专权 满汉矛盾尖锐 郑氏政权对峙 蒙古贵族反叛 沙俄侵扰东北 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完成作业本上的实验记录( P2 第一题 ) (学生反馈自己的活动记录,教师进行总结,得出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师: 既然很多同学的绿豆种子都已经成功发芽了,那我们要怎么处理这些已经发芽了的种子呢。 哦,把绿豆芽种植到花盆中,放到合适的地方,让它生长一段时间。 通过我们自己试验,我们知道了绿豆种子发芽只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 度,并不需要阳光
1、18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 欧洲 /发现,美洲 /文明相遇,全球史观 /侵犯 B 欧洲 f 2010年上海高考题 0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
力是可以测量的。 并提问:根据前两个小游戏大家推想一下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 当学生提出猜测后,给予小结: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重量的有关。 然后,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证。 (播放 ppt,告知操作要求) 实验一 : 明确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有关”,并做实验指导示范,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设计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