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四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ppt课件(2)内容摘要:

1、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唐太宗治国思想中有关君、国、民三者关系的论述: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仇既作,离叛亦兴。 贞观政要 突出反映了唐太宗作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对治国安邦的本质有着一般帝王鲜见的智慧和情怀,恰恰说明其治国理念的高瞻远瞩和作为封建帝王的难能可贵,也正因为如此,才为创立一朝治世打下极为坚实的基础。 一、玄武门之 2、变 1李世民具有为帝实力 与父反隋,位上王公:追随父亲李渊镇压 农民起义 ,起兵反隋建唐,铲平 割据势力 、统一全国,功劳卓著,受加封。 设立 “文学馆” ,笼络人才:拥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谋士猛将。 2兄弟争夺: 太子 李建成 深感威胁,与 齐王 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同盟,多次谋害不成。 李世民 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要除掉兄弟。 3玄武门之变( 626年):在 玄武门 秘密布置,乘李建成、李元吉入朝之际,李世民射杀太子,其将 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 太祖无奈诏立李世民为太子。 第 9页学思之窗: 解题关键:认识嫡长子继承制与遴选才德之人统治国家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思路:嫡长子继承制是否有利于选 3、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 这一制度对国家统治权力的更迭可能带来怎样的影响。 玄武门之变反映出骨肉相残的政治残酷性,但对唐朝的发展具有什么作用。 答案: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因此这种制度不利于选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这种残酷性,但是李渊之子中,的确只有李世民最具有取得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因此这场争夺帝位的斗争并未影响唐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二、 “ 贞观之治 ” 的出现 1、概况: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高祖退位,李世民即帝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原因概括: (唐太 4、宗个人作为) 唐太宗吸取 隋亡 教训,任用 贤良 , 虚怀纳谏 ,实行轻徭薄赋 、 疏缓刑罚 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 团结、平等 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 开放 的政策。 主要 表现 : 统治过程中,出现了 政治清明 、 社会安定 、 生产发展 、 文化繁荣 、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 “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 ( 1)政治方面: 惟贤才是用 ,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 虚怀纳谏 ( 魏征 直言); 用人 扬长避短 (房谋杜断); 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度 第 9页学思之窗 2: 前者有利于封建帝王 5、明确,要更为有效地治理国家,必须选拔最为适当的官员去完成各项措施,皇帝事必躬亲未必能高效、全面的完成各项治理国家的事务,作为一国之君,最应具备的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 后者则提示封建帝王,必须多方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而偏听则往往带来判断的失误,滋生封建帝王的骄纵思想。 ( 2)经济方面: 休养生息政策 ,不夺农时,推行 均田制 , 轻徭薄赋 , “ 存百姓 ”思想。 ( 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 唐律 体现 仁义为本,刑罚为末 的原则。 (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 崇儒尊孔。 完善 科举 ,进士科 人才济济。 (诗 ) ( 5)民族关 6、系: 回 纥 靺 鞨 吐 蕃 南诏 突 厥 ( 5)民族关系方面: 采取 “ 战而后和 ”的策略, 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设置 羁縻府州 : 厥 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 羁縻府州 ,任命 突厥 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 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 地方制度。 册封: 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 天可汗 ”,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设置管理机构: 唐攻下 西突厥 后设置 安西都护府 ,管辖 西域。 和亲: 吐蕃赞普 松赞干布 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 文成公主和亲。 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 影响: 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 7、民的关系。 评价: 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 ( 6)对外关系方面: 采取积极 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 ,对外来文化采取 兼收并蓄的方针 ,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 友好的对外政策: 设立专门机构 鸿胪寺 接待外宾;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 都城 长安 不仅是国内 各民族 的大都会,也成了 世界性 的大都会。 (商业中心 ) 开放的文化政 8、策: 佛教 、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 高僧 玄奘 去天竺取经; 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评价: 开放的对外政策 ,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 多元 的色彩。 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 辐射 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 大化改新 ”。 三、晚年的反省 1、晚年治国策略的失当表现: 贞观后期,随着隋亡教训远去,唐太宗发生变化:少于 纳谏 、滥用刑罚、滥用民力、求仙炼丹等。 2、晚年的反省 撰写 帝范 ,反省过失,对继承者总结为君之道。 对自己的评价:“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唐 9、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过小”的评价是贴切的。 第 12页学思之窗: 表现唐太宗晚年具有非常深刻的反省意识和能力 对继承者提出了终其一生总结出的为君之道 ,特别是作为封建帝王应该拥有的品德和修养 ,对国家、百姓的责任 小结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免重蹈覆辙。 个人作用。 主 观 客 观 唐朝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课后巩固练习: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答: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 10、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形成 “ 贞观之治 ” 局面,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是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 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纳谏、用贤之风,其晚年的反省也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唐太宗对自己一生 “ 功大过小 ” 的评价是贴切的。 专家点评 :唐太宗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真正开创唐帝国,其在位期间出现“贞观之治”,促进经济的复苏乃至繁荣,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反醒的 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 的精神,更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 626 649) 关于封建社会的盛世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 和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农民起义的推动 吸收前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统治者相对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良好安定的社会环境 肯定其进步作用 认识其实质 魏 征 以 _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_为镜,可以知兴替;以 _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已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 铜 史 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