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运煤矿30开采方案设计内容摘要:
暂不考虑村寨搬迁村,另外还有一部分零星的住户,对零星的住户作搬迁处理,实行先搬迁后回采的原则。 ( 2)矿井工业场地已征用,工业场 地已进行了平整,建有部分简易建筑,经现场调查,进场公路约 已修至此场地,路面宽约。 第 二 节 地质特征 一、区域地质 区域地层 区域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有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 € 231S)、奥陶系下统湄潭黔西县太来乡鸿运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 15 组( O1m),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 S1l),二叠系中统梁山组( P21)、栖霞组( P2q)、茅口组( P2m)、二叠系上统峨嵋山玄武岩组( P3β)、龙潭组( P31)、长兴组( P3c),三叠系下统夜郎组( T1y)、永宁镇组( T1yn),中统关岭组( T2g) ,上统二桥组( T3e);侏罗系中下统 志留井群( J12zl)及第四系( Q)。 其中以二叠系、三叠系出露最为齐全。 各时代地层、岩性特征详见表 121。 表 121 鸿运煤矿区域地层简表 系 统 组 段 地层 代号 组段厚 (m) 岩性组合 第四系 Q 020 残坡积、冲洪积砂土、粘土夹砾石。 侏罗系 中下统 志留井群 J12zl 336364 含钙质结核泥岩,夹厚层粉砂质泥岩及细粒 石英砂岩。 三 叠 系 上统 二桥组 T3e 254329 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偶夹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及粘土岩。 中统 关岭组 T2g 150200 粒泥 泥晶灰岩、白云岩夹灰质白云岩。 底部粘土化凝灰岩。 下 统 永宁镇组 T1yn 298636 泥 微晶白云岩,上部夹角砾岩。 夜郎组 第二段 T1y2 140215 上部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夹泥灰岩。 下部 灰岩、鲕粒灰岩 第一段 T1y1 220240 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粘土 岩夹泥灰岩。 二 叠 系 上 统 长兴组 P3c 27106 含燧石灰岩夹砂岩、粉砂岩、粘土岩及煤层。 龙潭组 P3l 47253 细砂岩、粉砂岩、粘土岩夹煤层。 峨嵋山玄武岩组 P3β 0126 隐晶或粒状玄武岩。 中 统 茅口组 P2m 174183 泥微晶灰岩夹少量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上 下部含燧石团块及条带。 栖霞组 P2q 178199 亮泥晶灰岩。 上部夹白云质灰岩,下部夹泥 质灰岩,局部夹燧燧结核。 梁山组 P1l 1034 炭质页岩、石英砂岩、粉砂岩、粘土岩夹 12层 劣质煤。 志留系 下统 龙马溪组 S1l 0247 上部钙质页岩与砂质泥岩夹钙质粉砂岩。 下 部页岩、砂质页岩及泥灰岩。 奥陶系 下统 湄潭组 O1m 1537 砂岩、石英砂岩与页岩不等厚互层,夹泥灰 岩,底部页岩夹砂岩,生物灰岩及砂质灰岩。 寒武系 中上统 娄山关群 € 231S 400508 微晶白云岩,下部夹泥质白云岩,中上部含 燧石条带。 区域构造 黔西县太来乡鸿运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 16 按《贵州省区域地质志》划分意见,该区的构造单元划为: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 区域内现今构造形迹主要定型于燕山运动 ,褶皱以北东及北北东向为主,南部有近东西向褶皱,断裂以北东向为主,北东东向次之,与褶皱走向基本一致,南部及西部断裂较发育。 二 、 矿区 地质 (一)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分别为 二叠系中统 茅口组 ( P2m),二叠系上统 峨嵋山玄武岩组( P3β)、龙潭组 ( P3l) 、长兴 ( P3c) ,三叠系下统夜郎组 ( T1 y) 及零星分布的第四系 ( Q), 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P2m) 仅出露于矿山西部,出露范围小。 主要岩性为灰色、浅灰色灰岩,隐晶~粉晶结构,薄~中厚层状,水平层理,具缝合线构造,产腕足类、蜓等动物 化石,含少量燧石团块。 厚度不详。 二叠系上统峨嵋山玄武岩组( P3β) 出露于矿山西部岩脚背斜轴部。 岩性主要为浅灰~灰色玄武岩,致密块状,坚硬,具斑状构造。 厚度 2032m,平均 26m。 与下伏茅口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二叠系上统 龙潭组 (P3l) 本组厚 ~ ,平均 ,矿山内中南部有出露,本组为一套海陆互交相、多旋回沉积组成的含煤岩系,主要由浅灰色、灰色及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细砂岩、灰岩、泥灰岩、菱铁质灰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煤层组成。 产 腕足类及瓣鳃类动物化石,产栉羊齿 Pecopteris Brongninart Compsopteris Zalessky。 与下伏峨嵋山玄武岩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根据煤系地层的岩性、岩相、组合及含煤特征,可将该地层自下而上分为二段: ( 1)下段( P3l1):龙潭组底界至标四( B4)底界,主要由浅灰色、灰色及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细砂岩、灰岩、泥灰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煤层组成。 含可采煤层 12 号煤一层,不可采煤层 1 15 号煤二层。 一般厚度 m。 ( 2)上段( P3l2):长兴组底界至标四( B4)底界,主要由浅灰色、灰色及深灰色,黔西县太来乡鸿运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 17 薄至中厚层状细砂岩、灰岩、泥灰岩、菱铁质灰岩、粉砂岩、菱铁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煤层组成。 主要含可采煤层 9号煤一层,不可采煤层 5号煤二层。 一般厚度 二叠系上统 长兴组( P3c) 灰岩,深灰色,粉晶~微晶结构,厚层状至块状。 顶部夹 3~ 4 层黄绿色蒙脱石泥岩,中上部夹 2m 左右的泥质粉砂岩,中部为灰岩,下部含燧石团块。 产中华准全形贝Enteletina Sinensis(Huong)等动物化石,一般厚度。 与下伏龙潭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三叠系下统夜郎组( T1y) 按其岩性可分为三个岩性段:沙堡湾页岩段、玉龙山灰岩段和九节滩砂页岩段。 ( 1)沙堡湾段( T1y1) 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紫灰色,灰绿色,薄层状~中厚层状,水平层理、小型交错层理,上部夹泥质灰岩薄层,含克氏克氏蛤 Claraia Clarai 等动物化石,一般厚度。 ( 2)玉龙山段( T1y2) 根据岩性分为上、下两个亚段,下亚段以薄~中厚层状泥质灰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钙 质泥岩薄层,厚度 45~ 90m,一般厚 70m;上亚段以中厚层状石灰岩为主,含少量白云质灰岩,广泛分布于矿山中北部,厚度 265~ 390m,一般 280m。 玉龙山段总厚度 350m 左右。 ( 3)九级滩段( T1y3) 由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组成,紫灰色、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水平层理及交错层理,含王氏克氏蛤( Claraia wangi)等动物化石,广泛出露于矿区外北部,厚度一般 60m。 全矿区厚度变化较小。 第四系( Q) 主要出露于矿山煤层露头及中部沟谷、低洼地段,多为耕地、稻田及村落,岩性主要为 P3 l 的风 化残积产物及 T1y的风化坡积、残积物,厚度一般小于 15m。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二)构造 矿山西部构造形态为一轴线方向为北东向的背斜构造。 即岩脚背斜,核部地层为黔西县太来乡鸿运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 18 茅口灰岩及玄武岩。 东部为一走向为北东向的单斜构造,倾向为近北向,地层沿走向方向,地层倾角变化不大,沿倾向方向,岩脚背斜南翼较陡,倾角一般 35176。 ,北翼较缓,一般 12176。 断 层 矿山已发现断层 2条,即 F F2,落差均大于 30m,均为正断层。 ( 1) F1断层:由区外经矿山内新庄过倪家寨向北延伸,矿山内长约 1350m。 走向近北,倾向近东,倾角 75176。 ,为一正断层,地层断距为 35m。 其地面露头点较为清楚,破碎带内见有断层角砾。 ( 2) F2断层:由区外店子场至龙家坝出矿山,矿山内长约 1300m。 走向北西向,倾向近东,倾角 75176。 ,为一正断层,地层断距约 50~ 80m。 岩浆岩 矿山峨嵋山玄武岩属火山喷发岩,玄武岩组为龙潭组含煤地层的沉积基底,对含煤地层和煤层无破坏作用。 构造类型 综上所述,本矿区东部总体为背斜构造一侧为主体,西部为一小背斜构造,即岩脚背斜,局部断层较发育,背斜两翼地层产状沿走向和倾向变化不大,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 二、煤层及煤质 ( 一 ) 煤层 区内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可采煤层 2 层( 12 号煤层),总厚 ,可采含煤系数 %。 9 号煤层: 俗称“大股煤”,位于龙潭组中上部,上距龙潭组顶界 50~ 80m,为区域主要开采煤层。 岩脚背斜北翼煤层倾向北西,倾角平均 12176。 ,为缓倾斜煤层,南翼煤层倾向南东,倾角平均 35176。 ,为倾斜煤层。 可采平均厚度 F2以东为 , F2以西为 ,厚度较稳定,煤层局部中上部常含一层 0~ 炭质泥岩夹矸,结构简单。 属较稳定型煤层。 顶板:直接顶板为 泥质粉砂岩 ,强度中等。 底板:直接 底板为泥岩,易底鼓,遇水易软化,稳定性差。 12 号煤层: 俗称“小二股煤”,位于龙潭组中下部,上距 9号煤层 ~。 黔西县太来乡鸿运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 19 岩脚背斜北翼煤层倾向北西,倾角平均 12176。 ,为缓倾斜煤层,南翼煤层倾向南东,倾角平均 35176。 ,为倾斜煤层。 可采平均厚度 ,厚度较稳定,少有夹矸,结构简单。 属较稳定型煤层。 顶板: 直接顶板为粉砂质泥岩 ,强度较低。 底板:直接底板为泥岩,易底鼓,遇水易软化,稳定性差。 表 122 可采 煤层特征表 煤层 编号 煤厚 (m) 层间距 (m) 平均 倾角 ( 186。 ) 煤层 结构 煤层顶底板岩性 容重( t/m3) 稳定性 顶板 底板 9 1235 简单 泥质粉 砂岩 泥岩 较稳定 12 1235 简单 粉砂质 泥岩 泥岩 较稳定 ( 二 ) 煤层对比标志及对比 矿区内煤层对比方法采用标志层法,辅以层间距法进行煤层对比。 煤层对比的依据是岩性、古生物及煤层的自身特征。 在煤层自身特征方面依据煤层的厚度、结构、煤质及煤层组合关系等对比煤层。 (1)标志层法 煤系上段以泥岩及泥质粉砂岩为主,可采煤层主要为 9号煤层,夹 2~ 3 层薄层泥灰岩,产较多动物化石,植物化较少;煤系下段以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可采煤层主要为 12 号煤层,夹泥灰岩。 (2)层间距法 该区属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煤层间距比较稳定,矿山内无明显标志层控制的煤层,多用层间距进行对比。 在矿山内 9号和 12号煤层间距,据巷道内及揭露点一般为30 米左右。 可采煤层间距见表 122。 (3)煤层本身特征 12号煤层全区可采。 厚度变化不大,层位较稳定。 9 号煤层:结构单一,块状,含 0~ 1 层夹石,是该 区含煤地层第一层,全区可采煤层,厚度较稳定, F2断层以东平均 , F2断层以西平均。 12 号煤层:结构简单,无夹石,厚度较稳定,一般在 米左右,可与其它煤层黔西县太来乡鸿运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 20 相区别。 综上所述: 12 号煤层对比可靠,控制程度较高。 ( 三 )煤的风化和氧化 煤的风化和氧化 据老窑及生产矿井调查,矿区内煤层的风氧化带深度一般在煤层露头线向下斜深50 米左右,煤层露头隐伏地段,煤层风氧化带一般埋深 30~ 50 米。 各可采煤层的地表出露条件不尽相同,其风氧化带深度有深有浅,各煤层的风氧化带深度均按 50 米圈定,煤 层露头隐伏,煤层埋深在 50 米以内的划为风氧化带。 煤层总腐植酸 由于区内不宜施工槽坑探工程,矿区内各煤层未采集风氧化煤进行分析了解。 建议今后在生产过程中补作此项工作。 ( 四 ) 煤质 物理性质 宏观煤岩特征 矿区内各煤层的物理性质差异不大, 9号煤层新鲜面为灰黑色,粉末为深黑色,条带状结构,似金属光泽,硬度相对较大,脆度小,呈贝壳状断口,次生裂隙发育,为半亮型~光亮型煤; 12 号煤层新鲜面为灰黑色,粉末为深黑色,条带状结构,土状光泽,硬度及脆度均较大,呈平整或贝壳状断口,次生裂隙较发育,半暗煤为主,煤层中见有结核状、瘤状、浸染状、星散状黄铁矿。 微观煤岩特征 有机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半丝质组次之;无机组分:以粘土类和氧化硅类为主,碳酸盐类很少,硫化铁类与全硫含量成正比,各煤层无机组分总含量与灰分产率大体相一致。 化学性质 1)水分 (Mad) 9煤层 原煤 水分 ~ %,平均 %; 12煤层 原煤 水分 ~ %,平均%。 2)灰分 (Ad) 9号煤层 原煤 灰分 ~ %,平均 %; 12号煤层 原煤 灰分 ~ %,黔西县太来乡鸿运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 21 平均 %。 3)硫分 (St,d)。鸿运煤矿30开采方案设计
相关推荐
1、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节全球气候变化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间 尺度的 冷暖或 干湿 变化 球气候在 不断变化 之中1、气候变化及其表现( 1)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 2)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气象观测记录 时期的气候变化。 2、气候变化分类
1、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球水圈的主体是。 题波浪 潮汐 洋流 波浪 潮汐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向流向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1、洋流的概念:2、分类( 1)按性质分类暖流:寒流:水温低的海区水温高的海区水温低的海区一般从 较高纬度 流向
1、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外力作用读 、什么是外力作用。 其能量来源于何处。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哪些方式。 对地形产生什么影响。 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力作用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2
1、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之 源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代替的自然资源,应该如何对待呢。 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资源及其分布1、水资源的概念( 1)广义的水资源: 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 2)通常所说的水资源: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2、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
1、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们是怎样形成的呢。 山 地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节2016/11/29
1、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三 峡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节这些河流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流水作用的结果)(一)河流侵蚀地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