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八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内容摘要:

民主义 孙中山在 1912年 11月的《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 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清贵族物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侵略势力。 民权主义是孙中国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指创立民国的内容,就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民生主义是 指“平均地权”的内容,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民国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民生主义反映了孙中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但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三民主义是旧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因此又称为旧三民主义 武昌起义胜利的原因 ( 1)全国革命形势高涨,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 2)保路运动发展为武装斗争为其创造了有利条件。 ( 3)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 4)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革命党的骨干。 ( 5)武汉地区是帝国主义较早入侵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势力的压榨,使人民群众的反抗思潮不断高涨,而成为武昌起义的群众基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 年春,孙中国在南京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主要内容是: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 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它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原因 ( 1)帝国主义的大力支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帝国主义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等手段,对孙中山的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 2)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其时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实际上已十分涣散,缺乏一 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 3)临时政府中 的立宪派、旧官僚力主革命党人向袁世凯妥协。 ( 4)袁世凯本身的军事优势和软硬兼施的政治手腕。 基于上述四方面原因,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篡夺了。 简述袁世凯称帝的步骤 袁世凯在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当上了临时大总统。 在镇压了二次革命后,他破坏了先制定宪法,后选举总统的法定程序,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当上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加快了称帝的步伐,主要步骤有: 第一, 1913年 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初,下令解散国会。 第二, 1914 年 5月废除《临时约》,颁布《中 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 第三,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大总统任期十年,连任无限制,总统继承人由现任大总统推荐候选人等。 至此,袁世凯已将民主制度破坏殆尽,中华民国仅剩一块空招牌。 第四,出卖国家主权,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为做皇帝,袁世凯接受了除第 5 号部分内容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 第六,宣布称帝、改元。 1915年 12月 13日袁世凯下令 1916年改为“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