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3课内重要文言文阅读内容摘要:
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 一词 多义 而: ① 学 而.时习之 ( 并列连词 , 并且 ) ② 人不知 而.不愠 ( 转折连词 , 却 )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 词类活用 形容词用作名词 温 故.而知 新.( 故 , 原意为旧的 , 在文中意思为旧的知识;新 ,原为新的 , 在文中意思为新的知识 ) ☆ 成语 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 , 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 重点词语 ( 1 ) 人不知而不 愠.( 生气 , 发怒 ) ( 2 ) 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 ( 真 诚 , 诚实 ) ( 3 ) 温 故.而知新 ( 学过的知识 ) ( 4 ) 学而不思则 罔.( 迷惑 ,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 ( 5 ) 是.知也 ( 此、这 )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 常考译句 (1)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译文:在温习旧知识后 , 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 就可以当老师了。 (2)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 我 ) 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 , ( 看到自己也有 )他们那些短处就改正。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 内容理解 (1 ) 讲学习方法的句子: ① 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2) 讲学习乐趣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 (3) 讲学习态度的句子: ① 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不知 , 是知也。 ② 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 (4) 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2.鱼我所欲也 ☆ 通假字 (1) 所恶有甚于死者 , 故患有所不 辟.也 (“ 辟 ” 通 “ 避 ” ,躲避 ) (2) 万钟则不 辩.礼义而受之 ( “辩”通“辨”,辨别 ) ( 3) 所识穷乏者 得.我 与.(“ 得 ” 通 “ 德 ” , 恩惠 , 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 与 ” 通 “ 欤 ” , 语气助词 , 相当于 “ 吗 ”) (4) 乡.为身死而不受 (“ 乡 ” 通 “ 向 ” , 从前 ) ☆ 古今异义 一 豆.羹。 古义: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今义:专指豆子。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 一词多义 之: ① 呼尔而与 之.( 他 ) ② 为宫室 之.美 ( 的 ) 而: ① 蹴尔 而.与之 ( 表承接 , 不译 ) ②由是则生 而.有不用也 ( 表转折 ) 于: ① 所欲有甚 于.生者 ( 比 ) ② 万钟 于.我何加焉 ( 对 ) 为: ① 何不 为.也 ( 做 ) ② 今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为了 )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 词类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万钟于我何 加.焉 ( 原意为增加 , 在文中为益处、好处 ) ☆ 重点词语 (1) 舍生而取 义.者也 ( 正义或仁义 ) (2) 死亦我所 恶.( 厌恶 ) ( 3) 故 患.有所不辟也 ( 祸患 , 灾难 ) (4) 蹴.尔而与之 ( 用脚踢 ) (5) 万钟. .于我何 加.焉 ( 万钟 , 指高位厚禄;加 , 益处 ) (6) 此之谓失其 本心. .( 天性 , 天良 )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 成语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 常考译句 ( 1 )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由此可见 , ( 他们 ) 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 他们 ) 所厌恶的 , 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 ( 2 ) 非独 贤者有是心也 , 人皆有之 , 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 , 人人都有这种思想 , 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 3 )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 如果不停止 ) 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示例: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 内容理解 (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试举例。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 《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 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示例:我们在人生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取义”。 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 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文学常识 孟子 , 名轲 , 字子舆 ,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称 “ 四书 ”。 ☆ 通假字 (1) 曾.益其所不能 (“ 曾 ” 通 “ 增 ” , 增加 ) (2) 衡.于虑 (“ 衡 ” 通 “ 横 ” , 梗塞 , 不顺 ) (3) 入则无法家 拂.士 (“ 拂 ” 通 “ 弼 ” , 辅佐 )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 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 必先 苦.其心志 ( 使 „„ 痛苦 ) 劳.其筋骨 ( 使 „„ 劳累 ) 饿.其体肤 ( 使 „„ 饥饿 ) 空乏. .其身 ( 资财缺乏 , 这里是动词 , 使 „„ 受到贫困 ) 动.心 忍.性 ( 动 , 使 „„ 惊动;忍 , 使 „„ 坚强 ) (2) 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 过.然后能改 ( 犯错误 )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 一词多义 于: ① 舜发 于.畎亩之中 ( 从 ) ② 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 ( 给 ) ③征 于.色 ( 在 ) ④ 生 于.忧患 ( 在 ) 发: ① 舜 发.于畎亩之中 ( 被任用 ) ② 发.于声 ( 表现 )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 重点词语 ( 1 ) 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 ( 任用 , 选拔 , 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 ( 2 ) 管夷吾举于 士.( 狱官 ) ( 3 ) 行 拂.乱其所为 ( 违背 ) ( 4 ) 然后. .能改 ( 这样以后 ) ( 5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 奋起 , 指有所作为 ) ( 6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指在国内 ) ( 7 ) 出.则无 敌国. .外患者 ( 出 , 指在国外;敌国 , 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 常考译句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一个国家 )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 内容理解 (1)“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2)本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出人才”。 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两个事例,每个事例限一句话表述。 示例:①司马迁受宫刑而作 《 史记 》 ;②曹雪芹举家食粥而著 《 红楼梦 》。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4)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示例: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出来的;接下来从客观到主观,从个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 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5)文中所举舜、傅说等六位名人有什么共同特点。 示例:均来自社会的底层,出身低微并历经磨难,后来被提拔而有重大作为,干出了大事业。 (6)“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请从正面的角度阐述一下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 示例:一个国家要想长期强盛,必须依靠坚持法度和擅长辅佐君王的人才,同时要警惕外来的侵略。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 文学常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 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 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 通假字 小惠未 徧.(“ 徧 ” 通 “ 遍 ” , 遍及 , 普遍 ) 4.曹刿论战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 古今异义 (1) 又何 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 (2) 肉食者 鄙.。 古义:鄙陋 , 这里指目 光短浅。 今义:卑鄙。 ( 3) 牺牲. .玉帛。 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4) 弗敢 加.也。 古义:虚报。 今义:增加。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5) 小大之 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6) 虽.不能察。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神弗 福.也 ( 赐福 , 保佑 ) 公将 鼓.之 ( 击鼓进军 ) ☆ 一词多义 故: ① 故.克之 ( 所以 ) ② 公问其 故.( 原因 )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请: ① 曹刿 请.见 ( 请求 ) ② 战则 请.从 ( 请允许我 ) 从: ① 战则请 从.( 跟随 ) ② 民弗 从.也 ( 服从 ) 焉: ① 又何间 焉.( 呢 ) ② 惧有伏 焉.( 相当于 “ 之于 ” , 意思是在那里 , 兼词 ) 以: ① 必 以.分人 ( 把 ) ② 必 以.情 ( 根据 ) ③ 必 以.信 ( 对 ) ④ 可 以.一战 ( 凭 )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之 : ① 公与 之.乘 ( 他 , 指曹刿 ) ② 小大 之.狱 ( 的 ) ③ 公将鼓 之.( 无义 ) ④ 故克 之.( 他们 , 指齐师 ) ☆ 重点词语 (1) 小信未 孚.( 为人所信服 ) (2) 必以 情.[( 以 ) 实情判断 ] (3) 望其旗 靡.( 倒下 ) (4) 彼竭我 盈.( 充满 ,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 (5) 衣食所 安.( 养 )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 成语 一鼓作气 ☆常考译句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以实情判断。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 (士兵的 )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中小学课件 附录二 ┃ 16篇文言文梳理 ☆ 内容理解 (1)鲁国能够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示例:①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②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③追击时机的正确判断:辙乱旗靡。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3课内重要文言文阅读
相关推荐
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第 14课时 ┃ 文言文比较阅读 中小学课件 二、 [2020 河南 ]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题目。 (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不久 ) 守丞被人杀死 , 大军才攻入并占领陈县。 中小学课件 3 . 陈胜被拥立为王的原因是什么。 ( 根据选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 ( 2 分 ) 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 __ __
_ _ 【答案】 不设统一答案 , 与下列两个示例意思接近亦可。 示例一 : 年龄或辈分不同的人之间结成的知心朋友。 ( 词典解释 ) 示例二 : 除去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之外 , 成为互为知己的朋友。 ( 文意诠释 ) 2 . 选文除去第 ⑲ 段分为三部分 , 下面是第二部分的起止段 , 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 A . ⑥ —— ⑪ B . ⑦ —— ⑪ C . ⑦ —— ⑫ D .
打伤太白金星 , 回到花果山。 玉帝派哪吒和二郎神下界擒拿 , 悟空打败天兵天将 , 直到玉帝封他做 “ 齐天大圣 ” 才暂时作罢。 C . 猪悟能被高太公招为上门女婿 , 虽然他勤谨能干 , 不伤害百姓 , 但因相貌丑陋 、 食量惊人 , 又经常飞沙走石 、 来去无影 , 所以被众人当成妖怪。 D . 朱紫国的王后被妖怪赛太岁掳 去 , 妖怪的三个金铃厉害无比 , 让悟空费尽周折。 酣战之际
出一句赞美大海的古诗句: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江春入旧年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海日生残夜 第 11 课时 ┃ 名句默写 中小学课件 3. [2020 济宁 ] 按要求填空。 (1)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 《 论语 》 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个问题。 (2分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