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第8课辛亥革命word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个统一的政党,才能取得胜利,因此,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必然要求把分 散的组织统一起来。 同时,各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又为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在组织上、干部上准备了条件,这是它的可能性。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来看课本上关于同盟会革命纲领的材料:它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请同学们和刚才 在课文中看到的作一个对比,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 [学生回答]“推翻清朝统治”相当于十六字纲领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相当于十六字纲领中的“建立民国”。 “改革土地制度”相当于十六字纲领中的“平均地权”。 [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讲到 的第一个问题。 [板书]①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905年,东京 [教师过渡]关于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先生对此有一个明确的阐发,那么,孙中山先生是如何阐发的呢。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②三民主义 [教师引 导]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关于三民主义的这段表述:“中国同盟会创 办了机关刊物《民报》。 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 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小字内容的解析,正确理解三民主义的概念。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请大家回答,“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如何和十六字纲领对应。 [学生回答]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 民权主义对应“建立民国”。 “民生主义”对应“平均地权”。 [板书]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建立民国 民生:平均地权 [教师引导]请大家说出自已对三民主义的理解。 [学生回答]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国民 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 民生主义,就是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教师讲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 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民族主义决不是反对整个满族,而是反对满族统治者,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民族主义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 “建立民国”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 就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选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通过解决土地问题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消除国民经济生活中贫富悬殊和贫富尖锐对立的社会现象;二是消灭封建土地制度,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平均地权“不是夺富人之田 为己有,”而是国家统一核定地价。 “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 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解析说:“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两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 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简便易行之法。 ”民生主义反映了孙中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列宁曾经高度评价说:“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 诚的民主主义。 它充分认识到‘种族’革命的不足,丝毫没有对政治表示冷淡,甚至丝毫没有忽视政治自由或容许中国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改革’,中国立宪改革等等并存的思想。 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国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 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 ”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三民主义也存在自身的一些弱点,主要是未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没有提出正确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等等。 这些都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因此它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三民主义是 旧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 因此又称为旧三民主义。 [教师过 渡]同学们,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和他的战友在许多地方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但这些起义都失败了,直到 1911 年的武昌起义取得成功。 下面,我们就来看本课的第二个问题 —— 武昌起义。 [板书]二、武昌起义 [教师讲述]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武装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作为奋斗目标,在同盟会成立以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1906年 12月,同盟会员刘道一等联合萍乡、浏阳、醴陵的会党,发 动了萍。人教版八上第8课辛亥革命word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①段写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 第②段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息,表现了诗人的无可奈何之态。 第③段写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 第④段写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美好理想。 2.《过故人庄》 首联平实、自然,然而情意深切绵长。 颔联“邀我”表达了朋友之间亲密的关系。 颈联写诗人进村见到的景色。 景中充溢着诗人激动喜悦之情。 尾联 写诗人到故人家里开窗畅饮,亲切谈话的情景。 3
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 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 2020 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二、阿基米德原理
读一读: 气球、飞艇里充的气体有哪些。 这些气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归纳总结 物体浮沉条件: 167。 浮力的应用 应用: 课堂达标 : 1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同时受到
) A:白头 /吊古 /风霜里,老木 /沧波 /无限悲 B:仍怜 /故乡水,万里 /送行舟 C:衣沾 /不足惜,但使愿 /无违 D:单车 /欲问边,属国 /过居延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长河落日圆(长江) 带月荷锄归(扛着) 晨兴理荒秽(野草) B:仍怜故乡水(爱) 江入大荒流(广阔无际的原野) 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 景象) C:山随平野尽(完) 帘旌不动
的反响,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等人还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活动 ? ①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 ②组织强学会 ③维新派团体形成 ④创办《时务报》《国闻报》各地组织学会、学堂等。 例 题一: 使康有为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警醒并要求变法 的事情是 ( B ) A、洋务运动的失败 B、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 C、鸦片战争的失败 D、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 变式练习:揭开维新变法序 幕的是 (
《奏定学堂章程》 ( 3)废除科举制度 [教师引导]为什么不从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开始呢 [学生回答]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其创办新式学堂的目的是培养洋务人才,是权宜之计,不是从体制上变革,因此,不能算真正的新式教育。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奏定学堂章程》的特点。 《奏定学堂章程》从横向看,包括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从纵向看,它把整个学制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