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word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顺序: Mg> Al> Fe, Cu> Au 学生思考并做题 [思考回答 ]若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同保护作用。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填写表格 ] 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小结,使学生对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认识系统化使学生认识到共性中存在个性,开 始引导学生体会到金属间存在活动性的差异。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讲解,学生初步认识到金属活动性不同。 在教师的分析之后,学生总结出这几种金属的活泼性 联系生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 训练学生的思维,用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学生学会探究;通过实验,更直观地获取信息,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巩固学生的实验操作。 尽量让每个 度。 如果有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 [教师做 演示实验 ]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 及 与稀硫酸反应。 [学生尝试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可由学生口述 ] [问 ]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评价 ]大家回答得都很好。 [指导阅读 ]欣赏课本图 88致图811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小结 ] 金属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金属化合物和氢气。 [板书 ]金属 +酸 → 金属化合物 +氢气 [投影 ]比较刚才实验中用到的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 [过渡 ]大家观察这几个化学方程式 [投影 ] Mg+2HCl==MgCl2+H2↑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问 ]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 它与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师 ]回答得很好。 化学上,我们 把具有这一特点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板书 ]置换反应 [讲解 ]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练习: 下列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 Fe+CuSO4 =FeSO4 +Cu。20xx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word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
11 镁与盐酸的反应 锌与盐酸的反应 铁与盐酸的反应 铜与盐酸的反应 金属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稀盐酸 稀硫酸 稀盐酸 稀硫酸 镁 锌 铁 铜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讨论: 1.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 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 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根据反应时是否有氢气产生,将金属分为两类。 8 12 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为六的可拆装的烃的球棍模型分别安装成直链、支链、环状等结构让学 生观看,并指出若用氯原子换掉一个不同位置的 H原子,便又是一种新的物质。 这样,可使学生印象深刻 ] [讲解 ]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如乙醇、葡萄糖等。 通常称它们为小分子。 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从几万到几十万,甚至高达几百万或更高,如淀粉、蛋白质等。 通常称它们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有机高分子。 [板书
占人体质量的 2%,其中 99%以上存在于骨骼中, 1%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 体液中的钙有 3种形式,即离子钙、有机酸复合的扩散性钙复合物和蛋白质结合钙。 每日食中钙的供给量 组别 钙的供给 量 /mg 组别 钙的供给量 /mg 婴幼儿 青少年 成年人 400~ 800 1 000~ 1 200 800 母乳期 绝经妇女 老年人 1 000~ 2 000 1 200~ 1 500 1
克。 教师:我们已经共同完成了配制的第一步:计算。 下面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用天平称取食盐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 (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以上操作) 教师:好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实验小组已经完成了溶液的配制,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最后一步操作:装瓶,贴签。 注意:你认为在标签上要注明什么。 学生:应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 量分数。 (学生进行操作) 教师:好。
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 同。 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 实验目的和实验用品对学生设计方案有提示作用。 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通过比较,意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教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学生: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 ,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
层层递进,一气 呵成,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双丰收。 引导学生从实物鉴别入手,调动学生的智慧,学生 的 感性活动,引起学生理性思考,由感性知识自然上升,过渡到理性知识,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肤浅,寓教于乐。 学生的思维只有真实进入探究后才会爆发出最大的创造力。 钠四种 溶液中, 记录实验结果,由同学们讨论交流,比较所制四种指示剂中,哪些变色效果好些。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