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3新时期的理论探索4内容摘要:
” ,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1992年 1月 18日至 2月 21日, 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家人和有关人员陪同下,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回到北京后,他又视察了首钢。 邓小平在南方各地巡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称为 “ 南方谈话 ”。 “ 南方谈话 ” 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 ( 1)内容: 对 社会主义本质 的新概括 : “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 三个有利于 ” 标准的新概括 : “ 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成熟并形成体系: ( 1)内容: ( 2)根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 南方谈话 ” 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高度,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 3)意义: “ 南方谈话 ”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 成熟并形成体系。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最终形成并写入党章 : 1992年中共 “ 十四大 ” ,提出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 “ 十五大 ” ,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小结:邓小平理论形成阶段 (四次会议和一次南巡) 过程 主要理论 提出 1982年中共十二大 初步形成 1987年中共十三大 成熟并成体系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体系完整 1992年中共十四大 最终形成 结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特色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初级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本质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目标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 指导思想: 建设道路: 社会发展阶段: 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的本质: 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 经济体。人教版历史必修3新时期的理论探索4
相关推荐
年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首次提出。 ( 2) 2020年,庆祝中共成立 80周年大会讲话,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 ( 3) 2020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的主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 ——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集中概括 代表中国先进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②①④③ D ③④①② “ 夫天生一人 , 自有一人之用 , 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 ,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 , 则千古以前无孔子 , 终不得为人乎 ? ”。 这句话应出自于 A. 孟子 B. 董仲舒 C. 王阳明 D. 李贽 某思想家说: “ 我之出而仕也 , 为天下 , ……为万民 , 非为一姓也 …… ”他所反对的是 A. 民主共和制 B.
的先河 经世致用 批判君主专制,提倡“众治” 《 天下郡国利病书 》 《 天下郡国利病书 》 的内容涉及古代郡县地方的历史、地理情况,并指出针对其利病的治理方略。 《 日知录 》 书影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 治学方法。 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 特点
的每页上都写着 ‘ 仁义道德 ’几个字 .我仔细看了半夜 , … 满本都写着 ‘ 吃人 ’” ——鲁迅 《 狂人日记 》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指 男女平等, 个性解放等。 推倒 … 贵族文学,建设 …国民文学。 ——陈独秀 《 文学革命论 》 文学要 “ 须不避俗字俗语 ”。 ——胡适 《 文学改良刍议 》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 《
利于文化的繁荣和普及。 局限性 : ① 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②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 前期 后期 提倡民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兴起 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十月革命以后)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 》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 : 本课小结 民主 科学 (德先生 ) (赛先生 ) 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材料一: “ 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 ——李大钊 阅读材料:分析为什么 新文化运动的矛头 指向 封建传统思想 ? 打倒 “ 孔家店 ” 结合图片,谈谈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要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