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1忽必烈改制1内容摘要:
政机关 御史台 纠察百官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宣政院 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忽必烈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 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 ”。 元代,台湾称为“留求”,或者“琉球”。 元世祖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的各项具体事务,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加强对台湾和澎湖的管辖。 元朝疆域图 岭 北 中 书 陕 西 江 西 江 浙 湖 广 云 南 甘 肃 河 南 四 川 辽 阳 琉 球 宣 政 院 辖 地 行省制度 1260年,元朝皇帝忽必烈封西藏佛教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为国师。 1264年,忽必烈设总制院,命八思巴以国师身份兼领院事。 在总制院(后改宣政院)下,设有 “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 ,负责处理和管辖现今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军政事务。 宣慰 使司下面辖有管理民政的万户府、千户所。 1269年,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帝师,并通过八思巴举荐,任命了总管西藏事务的行政长官和 13个万户府的万户长。 以后,元朝中央曾三次派官员在西藏清查户口,还在西藏地区设立了 15个驿站,连成通往大都(今北京)的交通线,推行并确立了西藏地方的 “ 乌拉 ” (意思为徭役、差役)制度。 八思巴像 元宪宗二年(公元 1252年),忽必烈召请八思巴至军中,洽商西藏宗教首领与蒙古皇室关系,被奉为上师。 宪宗九年(公元 1259年),八思巴到京师拜见忽必烈,次年被封为国师,至元六年(公元 1269年),八思巴奉忽必烈之命创制了 “ 蒙古新字 ” 八思巴字,忽必烈即下诏颁行。 次年八思巴被晋封为帝师。 《 八思巴拜见忽必烈 》 壁画 清 选自扎什伦布寺 (玉质。 印面边长 11厘米。 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统领释教大元国师印 八思巴所用宗教法器 八思巴所用法器 钹,铜质,直径 27厘米。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藏。 铃、杵 铜质,铃高 30厘米,直径 13厘米。 杵长 19厘米,宽 7厘米。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藏。 千戶所印 铜印高 、边宽。 印面呈正方形,梯形直钮,正面三。岳麓版历史选修1忽必烈改制1
相关推荐
( 4)影响: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使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中外纪闻 时务报 国闻报 强学会 保国会 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 33个 ,新式学堂 17所 ,报刊 19种。 到了1898年 ,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 300多所。 二、过程:百日维新 : : : 列强掀起瓜分潮 德国强占胶州湾 《 应诏统筹全局折 》 —— 施政纲领 保国会
囚禁光绪帝的中南海瀛台 涵元殿 ① 不甘作亡国之君; ② 亲政后无实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 思考:光绪帝为什么会支持维新变法。 俄国和日本;保留君主,实行君主立宪。 猜测:康有为会要光绪帝借鉴哪些国家的改革成效而颁行新政。 为什么。 思考:变法法令的哪些条款会触及顽固保守官 僚的利益。 哪些可能会酿成严重的社会危 机 ? 裁汰冗员 废八股、改革科举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裁汰旧军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进一步深化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84年海尔冰箱厂原貌 海尔砸掉 76台质量不合格冰箱 海尔首创宇航变频对开门冰箱 海尔笔记本 海尔消毒柜 海尔洗衣机 海尔部分产品 海尔产品专柜 美国海尔工业园 美国海尔大厦 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粗钢产量突破 3亿吨的国家。
现象的出现产生 了怎样的影响。 (二)实施边防新政 实施边防新政 ① 内修守备 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抗御能力 ②外示羁縻 努力改善汉蒙关系 , 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影响 ①使边塞得到开发 ②蒙汉之间相互熏染融合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成因 阅读下列图片,思考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美岱召 长 城 “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 ,张江陵 (张居正 )不过因其势而行之 ” 阅读课本
足。 —— 张居正 通过推行考成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由内阁控制, “ 事权归一,法令易行 ” ,使张居正控制的内阁成为推行变法的中枢。 实施边防新政 居正喜建竖,能以智数驭下,人多乐为之尽。 俺答款塞,久不为害。 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东北直辽左,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 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 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设。 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 两广督抚殷正茂
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3)统一秦国度量衡 为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便利条件 • 利于统一赋税和俸禄 • 利于消除割据势力 • 为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 1)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 强化中央集权 2)什伍连坐制度 政治方面 3)轻罪重刑 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 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 分封制 国君 诸侯 诸侯国官吏 国君 地方县吏 县制 分封制与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焚烧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