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地理必修3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内容摘要:
和三河马,是闻名 国内的良种。 ② 松嫩平原西部 是东北 红牛 的商品生产基地, 有良好的半农半牧饲养 条件。 ③ 广大农区 的舍 饲养畜业发展较快, 主要饲养猪、肉鸡、肉牛、 奶牛等。 牛奶及乳品业发 展较快,并向专业化和 规模化方向发展。 活动: 1 耕作业 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条件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仅能一年一熟。 林业 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畜牧业 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活动: 2 • 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 • 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长期。 活动: 3 • 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 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以使牲畜免受到寒冻 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 ③还能防止环境污染。 • 人工播种优质,改良畜种 ②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 ③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 商品粮基地建设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 商品粮基地建设 •地区专业化生产 阅读“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 人口稀少 土壤肥沃 商品率高 商品粮基地 突出 特点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地区专业化生产 地理条件内部分异 地形平坦 集中连片 耕地面积广 东北商品粮基地特点及成因 活动 • ( 1)大型国有农场集中,专业化水平高,粮食总量及人均高。 • ( 2)有,因为耕地资源逐渐减少,商品粮供给仍很紧张。 • ( 3)东北地区提高粮食总量是依靠扩大耕地面积,耕作粗放,加上低温等自然灾害。 • ( 4)参考“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相关内容。 比较美国玉米带和中国玉米带的异同 2.东北地区中部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 阅读表 4. 3,比。新人教版地理必修3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
相关推荐
_________产 业不能支撑该 地区工业化的 进一步发展 抓住 机遇 世界:经济 ________________, 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 _______________。 迫 使 发展 全国最大的电子 信息产业基地 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政策优势 劳动力成 本低 产业 升级 高新 技术产业 提高劳动密集型 全球化、信息化 经济结构调整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3 000℃ 以上 2.气候与主要农作物 南部辽南地区处于暖温带北缘 北部大兴安岭北坡为寒温带 地 区 温度带 ≥10℃ 的积温 作 物 南 部 暖温带 3600℃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 中 部 中温带 1000~3600℃ 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 北 部 寒温带 1000℃ 春小麦、大豆 雨量适中 本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 1990年以后): 工业总产值 增加较慢 工业总产值 迅猛增长 高新技术产业 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 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力丰富、政策优势、侨乡优势 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增长迅猛 1990年后 第二阶段 增长相对较慢( 原因。 ) 19791990 第
常绿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寒温带 针叶林 C、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D、土壤:黑土、黑钙土 A 检测题 东北地区可垦荒地面积虽然很大,但国家已决定停止 “ 北大荒 ” 垦荒,这说明 ( ) A、东北一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已完全解决 B、保护生态环境比开荒种粮更重要 C、这里将不再是粮食生产基地了 D、本区今后应大规模退耕还林,加强抚育与更新 B 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汽车的消费,推动汽车销售,使我国的汽车市场更加广阔和更具潜力,更能吸引国际汽车产业向中国转移。 引国际产业转移有何作用。 结论: 发达国家因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为避开贸易壁垒, 会在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产业转移方向也会随之变化。 产业转移 概念和分类 影响产业转移 的因素 劳动力因素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市场因素 其他因素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面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
2)题。 (1)第一次转移是从乙地转移到甲地,甲地汽车产量迅速增 加的有利条件是 ( ) A.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B.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条件 C.大多数地区出现逆城市化,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D.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①图中经纬度可判断,甲为美国、乙为西欧、丙 为日本;②汽车工业为技术密集型产业;③美国工业发达。 根据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