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全集 游褒禅山记内容摘要:

3、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 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 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4.“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4、 “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 (至洞之深处。 )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 (“无限风光在险峰”。 )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 )小结:“随之” ,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三、作者简介。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 “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 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 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 5、0 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四、学生齐读课文前四段。 要求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点,弄清作者的总体构思。 五、归纳文章布局的特点。 前面在讨论文章主旨时,已经涉及布局的一些特点。 这里只稍作补充,然后归纳。 问: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 到什么地方结束。 (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可见第 1、2 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 (“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 7、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 (后洞,下文可证。 )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距洞百余步曰花山 ”“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吗。 (“仆”后省“于”。 )说碑“距洞百余步” ,却没有说出方位,据你判断,碑应在洞的哪一面。 (西面。 作者以慧空禅院为参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东走,先见碑而后见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 )师巡视全班,先背下来的学生可以举手,接受教师个别检查。 教师还可以将作者行文顺序写在黑板上: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看行文顺序背诵,然后拭去板书再背诵。 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 (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 )为什么说“华()山”是“音谬”。 (古文无“花”字, “ 8、花”小篆中像花之形; “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 “花” “华”分开。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 (所以)这样称呼它。 “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布置作业。 段,熟读第 2、3 段。 “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 后抽查个别学生 13 名,从中发现问题要做具体指导。 2.“其”的用法。 先检查练习的第二题的完成情况。 这里不书题文,只写答案。 (1)代词。 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2)代词。 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 (3)代词。 它(代仆碑)。 (4)前“其”:代词。 它(代“穴” )。 后“其”:代词。 那些(远指,作“好 10、的用法同“而” ,一笔带过行程。 “有穴窈然”写所见, “入之甚寒”写所感。 “问其深”写所问。 这是详写后洞。 “余与四人而其见愈奇”“愈深” “愈难” “愈奇”六字,大有深意,为下文议论张本。 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记, “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 “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游程至此结束。 “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洞中所见。 “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追记自身,伏“悔”字。 “既其出游之乐也”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求学生一边跟教师读,一边考虑如何划分本段层次)。 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 )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提示要分层练习背诵。 背第一层,先板书行文 11、顺序:前洞后洞。 再提问:后洞的特点是什么。 (“窈” “寒”“深”。 )洞的深处是怎样的情形。 “愈深” “愈难” “愈奇”。 )出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怠”。 )背第二层,先板书行文结构(共三大句,依次用、表示。 )如下:两个“盖”字的用法基本相同,但后一个的肯定意味要多一点。 末句太长,有的选本断为两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表明“悔”的是“随以止” , “不得极夫游之乐”是“随以止”的结果。 “极夫游之乐”与上文“其见愈奇”相照应。 三、诵读第 3 段。 “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承上, “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古人无不在也”“无不在”就是“无不在心” ,省“心” 13、势节节上升。 “此余之所得也”总收一笔。 要提示学生考虑如何划分层次。 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 ”导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 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 “也”“夫” “则” “而” “故” “矣” “然” “其” “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必要时教师应二遍三遍地领读。 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是诵读的重点。 这段能否诵读得顺畅,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以采取三种方式:(1)全班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