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鱼的养殖及病害防治内容摘要:

2、余年的历史。 1908年首次运到欧洲,德国将这种鱼当作观赏鱼放在鱼缸中饲养;传入我国的时间可能稍晚一些。 在人工饲养中,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上人工选择近缘杂交,使其遗传因子变异而增育出体态多姿、颜色、尾形不同的品种,受到人们的青睐。 欧洲国家每隔若干年要在德国举办一次国际观赏鱼大赛,孔雀鱼是主角。 孔雀鱼是一种热带淡水鱼,其色彩犹如珠宝般鲜艳亮丽,体型小巧玲珑,令人喜爱。 由于它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强,适合于家庭观赏和庭院经济养殖。 孔雀鱼的外观表现因子主要在色彩和鳍的形态上,通过杂交出现了千变万化。 如体色有淡红、淡绿、淡黄、夹杂紫、红、黄、蓝、黑、灰等多种颜色;在些鱼体上还布满闪烁光泽,艳丽夺目, 3、在水族箱中成群游动时犹如众星闪烁于夏夜长空之中。 雄鱼色彩绚丽,且各具特色,以至很难找出两尾相近似的雄鱼来。 在尾鳍形态上,有圆尾、旗尾、琴尾、火炬尾、燕尾、上剑尾、下剑尾、双剑尾、三角尾、齿尾、裙尾、剪刀尾、长尾、尖尾、扇尾等 10余种之多,鳍上还有各式各样的图案和色彩,游动起来宛如孔雀开屏。 胎髌科的鱼除了具观赏性外,在医学和卫生上常把它作为一种灭蚊鱼。 因为它嗜食孑孑,可有效地抑制蚊虫孳生。 二、形态、生态习性及饲养方法鱼体呈纺缍型,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 头中等大,吻尖,腹鳍小,尾柄长大于高。 雄鱼与雌鱼的形态别较大。 雄鱼身体瘦小,体长约 45鳍短而高,尾部占全长的三分之二左右;臀鳍一部分鳍条成为交 4、尾器官;尾鳍宽而长,并有各种形状。 雌鱼体形较粗壮,约比雄鱼大一倍,各鳍均较雄鱼为短,体色单调,稍透明,唯有尾鳍具有色彩或花斑。 孔雀鱼的适应性较强,水温 16以上为适宜温度,低于 13就静伏水底不动,如水温再下降会造成死亡。 它能忍受较脏的水质,喜欢弱碱性,也能适应中性水质。 食性属杂食性,水蚤、丰年虫、纤毛虫、丝蚯蚓、孑孑、及昆虫均是它喜欢的食料;也有吃些植物性饲料,如水族箱内生长的青苔,饲养者可以把菠菜切碎后用水焯过喂给孔雀鱼吃。 平时活泼好动,雌鲟受惊后极易跳跃;尤其是当雄鱼向雌鱼追逐时,更显活泼。 要获得色彩华丽,体形优美,尾鳍长大的孔雀鱼,须从仔鱼开始创造一个优良的生存环境。 1、放养密度由于孔 6、(尤其是尾鳍)是否长大而舒展,体色是否鲜明,花纹特征是否明显,色彩是否纯正等。 有了优良品种就可开始做准备工作。 通常孔雀鱼长到 4个月就可让其交配。 2、繁殖水族箱选择一个较大的水族箱,注入理化特性适宜的水(度适当,水温 2427),盛水八成。 箱底种水草或放置香蕉叶,然后按雌、雄 1:23的比例投放亲鱼。 用鱼虫等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的饲料喂养,日投 4次。 3、产卵孔雀鱼为卵胎生,繁殖能力很强。 一般 45月龄便达性成熟,此时雄鱼臀鳍部分鳍条演化成尖形的输精器;雌鱼腹部明显膨大凸出,在臀鳍上前方的腹部近肛门处出现一块黑斑,这块黑色肿斑是临产的征兆,其颜色越黑表明越近临产时间。 发情期雄鱼尾部展开好似“孔雀 7、开屏”,用斑烂的色彩来吸引雌鱼,并追逐雌鱼。 交尾时,雄鱼用交接器前端的钩状物钩住雌鱼的生殖孔;交尾时间每次约一秒钟,但次数较频繁。 待其交尾后将雄鱼取出,雌鱼可连续生殖数次。 雌鱼产仔数视其个体大小和年龄而异,少则 20尾,多则 100余尾。 小鱼产出后就会游泳和捕食。 第一周投喂的饲料可用纤毛虫与丰年虫,第二周喂丝蚯蚓与干饲料。 第一周内的幼鱼饲养要特别仔细,因为这一阶段饲养好坏对幼鱼以后的发育影响极大。 产后雌鱼单独静养 35d,以免过早被雄鱼追逐而受伤。 幼鱼长到 34周龄时可瓣出雌雄,并有交配能力。 为了保证子代健壮,雌雄鱼必须分开饲养。 孔雀鱼的寿命短,23 年便已衰老,雄鱼的寿命较雌鱼更短。 4、品系 8、控制为获得奇异而漂亮的孔雀鱼,选种上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近亲繁殖(二是品系繁殖(近亲繁殖是指有密切血统关系的个体之间进行交配,这种方法可以净化和固定遗传形质,以产生一个品系。 但此种方法不宜连续采用超过 4代,否则会因遗传异而出现生理缺陷,如鱼体变小、繁殖力减退、色泽不美等。 品系繁殖是让有血缘相关的鱼相互交配,但血缘关系并不很密切,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把一个固定的品系继续不断地繁殖下去。 为维持优良品系,应严防混交、乱交,故雌雄鱼必须分养;在需要的时候,选择适当的亲鱼放入水族箱内进行繁殖,并作好记录何种雌鱼与何种雄鱼进行杂交,以便日后选取何种性别的鱼与它们的后代进行回交。 四、常见疾病的防治1、白点病由多 10、素(液浸浴数日;(2)用上述同等含量的食盐溶液浸浴数日;(3)用一把消毒后的剪刀把烂鳍剪掉,从鳍的基部将烂鳍剪去较从鳍尖剪去,鳍的再生快;若再加上抗生素的浸浴,治疗效果更好。 3、水霉病当鱼体患有白点病或表皮受伤后才会滋生水霉菌。 水霉大量繁殖,生长成丛,像旧的棉絮状,呈白色或灰白色。 病鱼往往急躁不安,运动失常,皮肤粘液增多,食欲减退,最后因衰弱而死亡。 防治方法:(1)平时操作要小心,避免鱼体外伤;若有外伤,用 2%的汞溴红(液直接涂擦患部;(2)在 50晚各浸浴 1次,每次 1015述常见病多数是由食物带来的细菌或池底沉积的污物所引起的。 因此,要防止鱼病的发生,应尽可能创造一个清洁的栖息环境。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