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长恨歌3内容摘要:

要独特性。 这 “ 四不要 ” 其实是有点惊世骇俗的,因为她不要的东西正是许多作家竭力追求的东西,是文学持续发展、花样翻新的趋动力。 我们设想着却设想不出抱着这一理想的王安忆会走多远。 现在读王安忆这些年的作品,发觉我们这一设想的方向错了。 小说这一形式,在漫长的岁月里,特别是在二十世纪,本身已经走得够远了,甚至远得过度了,它脚下的路恐怕不单单是小路、奇径,而且说不定已经是迷途和险境。 所以王安忆不是要在已经走得够远的路上再走多远,而是从狭窄的独特性和个人化的、创新强迫症 (“创新这条狗 ” 在多少创作者心中吠叫 )愈演愈烈的歧路上后退,返回小说艺术的大道。 于是在王安忆的这一系列小说中,我们读到了内在的舒缓和从容。 叙述者不是强迫叙述行为去经历一次虚拟的冒险,或者硬要叙述行为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某种新的可能性。 不,不是这样,叙述回归到平常的状态,它不需要刻意表现自己,突出自己的存在。 当 “ 写什么 ” 和 “ 怎么写 ” 孰轻孰重成为问题的时候, “ 偏至 ” 就难免要发生了。 而在王安忆这里,叙述与叙述对象是合一的,因为在根本上,王安忆秉承一种朴素的小说观念:“ 小说这东西,难就难在它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所以必须在现实中找寻它的审美性质,也就是寻找生活的形式。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当提到王安忆的长篇小说 《 长恨歌 》 ,有时难免令读者以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 长恨歌 》 的小说版。 其实两者并没有一点儿关系的。 小说中最令人触目的是主角王琦瑶的出场。 作者花费篇幅来描写上海的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目的只有一个:衬托王琦瑶像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