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权威资料内容摘要:
全面发展的基础。 也就是说,没有健康的心理,根本就不可能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德育方面,心理健康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 人格方面有 缺陷的人,很难对道德规律有良好的认同,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 在智育方面,健康的心态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意志薄弱、厌学、自卑、粗心、神经衰弱等心理行为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 在体育方面,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不良心理状态,常常会使人产生身体疾病。 此外,没有身心健康,也就谈不上美,因为健康是美的必要条件。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班级管理的必要和有效的途径。 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切实可行,而且得天独厚 当前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心理辅导专职教师、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宣传栏、墙报、广播等。 学校里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人员有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干部和各任课教师等等。 实践表明,在以上各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人员中,班主任由于与学生接触最多,最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学生的各类心理困扰首选的倾诉对象和寻求解决的途径是班主任。 而在以上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中,有的心理健康课程太专业化,或者太泛而不具有针 对性;对于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热线,许多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自己往往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不能主动进行咨询或寻求解决与帮助。 相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最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能有针对性地加以恰当地引导或解决,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好。 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既切实可行,又得天独厚。 三、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丰富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只有这 样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干预。 研究表明 [2],我国的心理学与教育学工作者所持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很不一致的,而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则更加模糊不清。 例如,对于学生的厌学问题,有的老师将这类学生视为差生,有的老师则认为是思想问题。 对于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退缩行为,有的老师认为不算什么,有的老师认为是私心,有的老师认为是性格内向而不是心理健康问题。 对于学生的攻击性问题,有的老师认为是道德品质差。 有不少教师将心理健康问题与德育问题混为一谈,常将一些道德标准、学校的规章制度的要求与心理健康 标准相混淆,把遵守纪律、不损人利己、热心学校班集体的活动、学习用功等道德。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权威资料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在线购物论文:基于ssh架构的在线购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坐标原点 ”和 “ 准绳 ” ,为实现 “ 中国梦 ” 提供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支 撑。 “ 信念坚定 ” 是价值所依, “ 为民服务 ” 是使命所在, “ 勤政务实 ” 和 “ 敢于担当 ” 是一贯作风和可贵品质, “ 清正廉洁 ” 是为政底线。 我们应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用坚定的信念指导实践,在工作岗位上勤勤肯肯,为民服务。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作为国家公务人员
在公司年度党建暨思想政治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委不断拓展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创新党员发挥作用的渠道和方式。 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用“三个代表”要求武装思想,统一意志,不断实践“三 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七一”前夕按照市委组织部统一部署,公司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共 5100 人,参加了“学习十六大,学习新党章”党的知识竞赛活动,有 5 个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奖,有 60 名同志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去年以来,有 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