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根部病害的综合防控技术内容摘要:
2、等 6 个属高抗品种;鲁麦 1 号、2 号、15 号、18 号、山农 18、掖选 1 号、太山 1 号、京花1 号、郑州 75、晋麦 32、丰抗 12、陕 213 等为中抗品种。 因此,生产上因地制宜地选种抗耐病品种,对防病可起到良好的作用。 病是土传病害,由于长期施行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制,导致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实行轮作倒茬能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 轮作方式应坚持 1换种一次非寄主作物。 棉麦两熟轮作,小麦、玉米、花生两年三作制,小麦与蔬菜、绿肥等作物轮作均有良好的控制病害的效果。 肥的长期过量施用,导致土壤板结、透气性差。 增施有机肥,可为小麦提供较全面的营养,发挥小麦植株抗病性,改善土壤理化特性,促进 3、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微生物间的竞争性,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可亩用 4500 公斤以上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种期的早晚显著影响病害的发生程度。 据调查,播种越早,发病越重。 播种越早,冬前有效积温愈高,植株群体加大,田间环境条件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侵染,病菌侵染早,侵染期长,导致病情基数高。 适期晚播,能减轻病害的发生。 种量对根病发生有明显影响。 播种量大,小麦群体密度过高,通风透光条件差,有利于病菌的繁殖生长,合理控制播种量,建立合理群体,壮个体,改善田间生态环境,能控制病害发生。 提倡精量播种。 持 N、P、K 的适宜比例,对控制病害的发生尤为重要。 N、P、别是施 N 过量和晚施 N 田块,麦株旺长,组织柔嫩, 4、降低了植株的抗病性。 土壤中缺 P 甚至过量施 P 能促进根系发育,适量施 N 有利于发挥 P 的作用。 增施 K 肥不仅有增强抗病性,减轻病害发生的作用,而且土壤中缺 K 肥时,增施 K 肥还有提高 N 肥利用率的作用,明显促进生长和增产。 增施 ,能够调节土壤 ,抑制病菌繁殖。 间杂草危害严重的地块,不仅田间通风透光差,湿度大,有利于病菌滋生与繁殖以及病害的发生与蔓延,而且杂草与作物争肥争空间,田间郁蔽,造成植株长势差,抗逆性降低。 据调查在相同栽培条件下,纹枯病的病情指数为 茎率为 ,病情指数达 茎率高达 不论用人工或化学除草,都可以明显地减轻根病的发生程度,而且冬前除草效果显著好于春季除草。 田排 6、以 药量拌种都可有效控制病害。 三唑类杀菌剂拌种可能出现一些不良作用,主要是土壤墒情差时,用药量偏高,加上拌药不匀,会降低出苗率,并致使植株矮缩,茎根比失调。 目前克服三唑类拌种不良影响的措施有:加入赤霉素能够抵消三唑类药剂的抑制作用,使用量为每千克种子混入 85%赤霉素晶粉 1克,减少三唑类用量与其它药剂混用,如将三唑酮拌种量减至 与井岗霉素、多菌灵或利克菌、增产菌等混用,既可保证小麦安全出苗,又可控病保产。 为了进一步压低病情,有效控制白穗率,提高保产效果,重病田除拌种外,还需进行喷药。 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亩用量为 20。 据我们试验,秋季按种子量的 锈宁+10 克增产菌拌种,11 月中旬、3 月下旬和 4 月下旬分别用 25 克/亩(有效成分)+5 克/亩增产菌喷雾,亩增产 90 公斤以上。 还可用 唑醇可湿性粉剂,亩用量 40等。 另外,在纹枯病严重的地块,每亩喷用5%井岗霉素 100升,兑水 15斤低量喷雾,效果尤佳。 专利查询。小麦根部病害的综合防控技术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小麦和油菜春季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2、旺。 今年我市小麦苗情普遍较好,但部分田块由于播种质量不高,施肥不足,小麦冬前群体较小,分蘖较少。 对这一类田块要紧紧抓住返青期苗情转化较快的有利时机追施速效氮肥,一般亩追施尿素 510 公斤,促进苗情尽快转化升级,对于一般小麦田块,重点推广氮肥后移技术,因地制宜,施好拔节肥。 对部分群体较大,有旺长趋势的田块,以控为主,积极采取碾压和深中耕等措施,抑稠控旺。 还可以在小麦起身期,每亩喷施
本科论文--基于单片机的交通灯设计
INC DPTR MOV A, 0DH ; A 为 00001101 MOVX @DPTR,A ; PB 口的 PB1 南红灯亮,因此东西绿灯亮,南北红灯亮 MOV R2, 55H LCALL DELY ;延时 MOV R7,05H ;闪烁次数 JOD1: MOV DPTR, 0FF28H MOV A, 0F3H MOVX @DPTR, A ; PA 为 11110011,即 PA3 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