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根部病害的综合防控技术内容摘要:

2、等 6 个属高抗品种;鲁麦 1 号、2 号、15 号、18 号、山农 18、掖选 1 号、太山 1 号、京花1 号、郑州 75、晋麦 32、丰抗 12、陕 213 等为中抗品种。 因此,生产上因地制宜地选种抗耐病品种,对防病可起到良好的作用。 病是土传病害,由于长期施行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制,导致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实行轮作倒茬能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 轮作方式应坚持 1换种一次非寄主作物。 棉麦两熟轮作,小麦、玉米、花生两年三作制,小麦与蔬菜、绿肥等作物轮作均有良好的控制病害的效果。 肥的长期过量施用,导致土壤板结、透气性差。 增施有机肥,可为小麦提供较全面的营养,发挥小麦植株抗病性,改善土壤理化特性,促进 3、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微生物间的竞争性,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可亩用 4500 公斤以上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种期的早晚显著影响病害的发生程度。 据调查,播种越早,发病越重。 播种越早,冬前有效积温愈高,植株群体加大,田间环境条件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侵染,病菌侵染早,侵染期长,导致病情基数高。 适期晚播,能减轻病害的发生。 种量对根病发生有明显影响。 播种量大,小麦群体密度过高,通风透光条件差,有利于病菌的繁殖生长,合理控制播种量,建立合理群体,壮个体,改善田间生态环境,能控制病害发生。 提倡精量播种。 持 N、P、K 的适宜比例,对控制病害的发生尤为重要。 N、P、别是施 N 过量和晚施 N 田块,麦株旺长,组织柔嫩, 4、降低了植株的抗病性。 土壤中缺 P 甚至过量施 P 能促进根系发育,适量施 N 有利于发挥 P 的作用。 增施 K 肥不仅有增强抗病性,减轻病害发生的作用,而且土壤中缺 K 肥时,增施 K 肥还有提高 N 肥利用率的作用,明显促进生长和增产。 增施 ,能够调节土壤 ,抑制病菌繁殖。 间杂草危害严重的地块,不仅田间通风透光差,湿度大,有利于病菌滋生与繁殖以及病害的发生与蔓延,而且杂草与作物争肥争空间,田间郁蔽,造成植株长势差,抗逆性降低。 据调查在相同栽培条件下,纹枯病的病情指数为 茎率为 ,病情指数达 茎率高达 不论用人工或化学除草,都可以明显地减轻根病的发生程度,而且冬前除草效果显著好于春季除草。 田排 6、以 药量拌种都可有效控制病害。 三唑类杀菌剂拌种可能出现一些不良作用,主要是土壤墒情差时,用药量偏高,加上拌药不匀,会降低出苗率,并致使植株矮缩,茎根比失调。 目前克服三唑类拌种不良影响的措施有:加入赤霉素能够抵消三唑类药剂的抑制作用,使用量为每千克种子混入 85%赤霉素晶粉 1克,减少三唑类用量与其它药剂混用,如将三唑酮拌种量减至 与井岗霉素、多菌灵或利克菌、增产菌等混用,既可保证小麦安全出苗,又可控病保产。 为了进一步压低病情,有效控制白穗率,提高保产效果,重病田除拌种外,还需进行喷药。 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亩用量为 20。 据我们试验,秋季按种子量的 锈宁+10 克增产菌拌种,11 月中旬、3 月下旬和 4 月下旬分别用 25 克/亩(有效成分)+5 克/亩增产菌喷雾,亩增产 90 公斤以上。 还可用 唑醇可湿性粉剂,亩用量 40等。 另外,在纹枯病严重的地块,每亩喷用5%井岗霉素 100升,兑水 15斤低量喷雾,效果尤佳。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