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地区双季早稻秧苗期管理技术内容摘要:

1、上中旬该区以阴雨天气为主,早稻播种时间有所推迟,但由于播种后气温持续偏高,秧苗出苗快,生长健壮。 如果后期仍保持晴好天气,早稻将在 4月中、下旬正常移栽。 早稻秧田期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1、注重秧田灌水。 在天气低温转晴后,秧田应及时洒水或灌水,尤其是旱育秧更要多洒水,防止青枯死苗。 2、及时通风炼苗。 当气温稳定回升后,要及时揭开秧厢两头的薄膜通风炼苗,特别是在遇到高温天气时更要提早揭开薄膜,及时浇水或灌水护苗。 3、科学施好苗肥。 揭膜后,在灌水或浇水前后施匀苗肥,一般每亩秧田施用34 公斤尿素;在移栽前 35 天施起身肥,一般每亩秧田施用 45 公斤尿素。 三、西南稻区一季稻育秧管理技术该区当前气温适宜 2、,水源充沛,气象条件优于常年,种子市场货源充分,有利于水稻育秧管理。 但是由于今年农历润 7 月,部分农民播种期比常年推迟了23 天;今年生产用种种子质量不如比常年,一些地方出苗不整齐,出苗率成苗率有所下降;旱育秧药剂浸种没有全面落实,苗床感染“恶苗病”趋重;加之部分农民放松了对苗床的管理,降低了秧苗素质。 当前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1、科学安排播种期和栽插期。 冬闲田、绿肥田应按时播种,抓住有利天气及时移栽,如有可能还应积极推广水稻超高产的强化栽培技术。 麦(油)稻两熟地区,常规水育秧的秧龄期短于旱育秧,机械插秧的育苗期一般不超过 25 天,盘育抛秧不超过 40 天,应按此标准来合理安排播种期。 在常年 3、等雨栽秧的区域,要按照培育“旱地长龄多蘖壮秧”的技术要求,采用降低播种量、喷施多效唑等行之有效的技术途径,增大秧龄弹性。 2、认真做好播前种子处理。 主要包括晒种、选种、药剂浸种和催芽等技术环节,以提升种子的发芽势和整齐度,预防苗床期病害,并做到足量播种。 3、及时检查种子催芽萌发率和苗床出苗率。 在即将育苗的地区,应根据种子的发芽率确定播种量,发芽率低于 80%,可加大播种量;在已经育苗地区,应对成秧数量进行评估,如果亩本田秧苗数在计划数量的 80%左右,可强化苗床管理,培育多蘖壮秧,以蘖代苗;若低于计划的 80%,应及时补种。 4、警惕高温烧苗和低温冷害。 重点是加强薄膜的管理和水肥的调控。 对出苗期遇高温的旱育秧苗床,应加盖稻草等覆盖物,避免太阳直射薄模导致烧苗。 如缺水,可在傍晚适当补水。 5、积极防治病虫害。 根据病虫害发生预报,防治蓟马、螟虫以及稻瘟病。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