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工程2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第 12 页 共 37 页 图 41 湿投法混凝处理工艺流程 本应根据原水水质分析资料,用不同的药剂作混凝试验,并根据货源供应等条件,确定合理的混凝剂品种及投药量。 由于缺少必要的条件, 所以参考相似水源有关水厂的药剂投加资料。 聚合铝,包括聚合氯化铝( PAC)和聚合硫酸铝( PAS)等,具有混凝效果好、对人体健康无害、使用方便、货源充足和价格低廉等优点,因而使用聚合铝作为水处理的混凝剂。 取混凝剂最大投加量为。 当单独使用混凝剂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时,需投加某种助凝剂以提高混凝效果,通常选用聚丙烯酰胺及其水解产物,当进水浊度较高时,可通过试验确定其用量后投加。 溶液池设计计算 溶液池一般以高架式设置,以便能依靠重力投加药剂。 池周围应有工作台,底部应设置放空管。 必要时设溢流装置。 溶液池容积按下式计算: 2 417aQW  式中 2W -溶液池容积, 3m ; Q-处理水量; a-混凝剂最大投加量, a=40mg/L; c-溶液浓度,取 10%; n-每日调制次数,取 n= 2。 四川理工学院课程设计 第 13 页 共 37 页 查设计原始资料,设计水量:一期 15000m3/d,二期 15000m3/d,故处理水量为 625m3/h. 代入数据得: 32 62540417a  QW(考虑水厂的自用水量 10%) 溶液池设置两个,每个容积为 2W ,以便交替使用,保证连续投药。 取有效水深 H1= ,总深 H= H1+H2+H3= ++= (式中 H2为保护高,取 ; H3为贮渣深度,取 )。 溶液池形状采用矩形,尺寸为长宽高= 。 溶解池设计计算 溶解池容积 : 321 mWW  溶解池一般取正方形,有效水深 H1= ,则: 面积 : F= W1/H1= 边长 : aF 1/2= ; 溶解池深度 H= H1+H2+H3 (式中 H2为保护高,取 ; H3为贮渣深度,取)= ++= , 和溶液池一样,溶解池设置 2个,一用一备。 溶解池的放水时间采用 t= 10min,则放水流量 : s/ 0 L 查水力计算表得放水管管径 0d = 32mm,相应流速 Vo=。 溶解池底部 管径 d= 100mm 的排渣管一根。 溶解池搅拌装置采用机械搅拌:以电动机驱动浆板或涡轮搅动溶液。 投药管设计计算 投药管流量 : s/ 10002q 2 LW    查水力计算表得投药管管径 d= 20mm。 药剂仓库 小型水厂药库使用面积的设计参数为 18m2/万。 考虑到晚期发展,设计四川理工学院课程设计 第 14 页 共 37 页 面积为 50m2,室内高。 用人力手推车投药,药库的设计尺寸为 7m 8m。 5. 混合设备 混合设备的设计 在给排水处理过程中 原水与混凝剂,助凝剂等药剂的充分混合是使反应完善,从而使得后处理流程取得良好效果的最基本条件,同时只有原水与药剂的充分混合,才能有效提高药剂使用率,从而节约用药量,降低运行成本。 管式静态混合器是处理水与混凝剂、助凝剂、消毒剂实行瞬间混合的理想设备:具有高效混合、节约用药、设备小等特点,缺点是水头损失稍大,流量过小时效果下降。 它是有二个一组的混合单元件组成,在不需外动力情况下,水流通过混合器产生对分流、交叉混合和反向旋流三个作用,混合效益达 9095%,构造如图 51所示。 近期采用 两组 ,远期增加 一组。 图 51 管式静态混合器 混合设备设计计算 每组管式静态混合器的流量: s/ 15000 3Q 静态混合器设在絮凝池进水管中,设计流速 v=,则管径为:  QD 四川理工学院课程设计 第 15 页 共 37 页 采用 D=350mm,流速 v=。  )(DN 取 N=4,则混合器的混合长度为:  NDL。 s  LT )g2v()(g2vh  NDN GT 值 C020 水的黏滞度为:  )( spa 13   TG  GT (水力 条件符合要求) 6. 絮凝池 絮凝池 的 已知条件 设计水量 h/m625 3Q , 絮凝池 分两池, 则 smhm /39。 。 采用数据 :絮凝时间 : min201 T ,絮凝池采用变流速 :。 絮凝池的宽长比:  LBZ。 池内平均水深: H。 保护高度取。 四川理工学院课程设计 第 16 页 共 37 页 廊道内流速采用 6档,即: s/  , s/  s/  , s/  s/  , s/  由于絮凝池隔板转弯处的过水断面应为廊道过水断面的 倍,且平均水深相同,那么隔板转弯处的宽度应为廊道宽度的 倍。 絮凝池的尺寸 (1)总容积 : 31 m20960 2062560  QTW ; (2)单池平面面积: 21 209nf  HW ; (3)池长(隔板间净距之和):  ZL; (4)池宽:  ZLB 絮凝池计算 (1)廊道宽度和流速 :廊道宽度 na ,按廊道内流速不同分为 6个档 mv 625nv3600a nn1nn  HQ 将 na 的计算值采用值 39。 na 以及由此所得廊道内实际流速39。 n39。 n 的计算结果,列入表 61中。 表 61 廊道宽度与流速 设计流速nv /( m/s) 廊道宽度 m/an 实际流速 39。 nv /( m/s) 计算值 采用值             39。 1  39。 2  39。 3  39。 4  39。 5  39。 6  39。 1  39。 2  39。 3  39。 4  39。 5  39。 6  四川理工学院课程设计 第 17 页 共 37 页 (2)水流转弯次数 池内每 4 条廊道宽度相同的隔板为一段,共分 6 段,则廊道总数为:2464  条,隔板数为 23条,水流转弯次数 23次。 (3)池长复核(取隔板后 ) mL  )( ( 4)池底坡度 根据池内平均水深 ,最浅端水深取 ,最深端水深 ,则池底坡度:  (5)水头损失 h nn2n2n2inn Lvg2vh RCS  (m) 式中: iv —— 第 i段廊道 转弯处 水流 平均 速度( m/s); nS —— 该 廊道内水流转弯次数; nR —— 廊道过水断面水力半径 , )(2a11nn mHa HRn ;  —— 隔板转弯处局部阻力系数 , 往复式隔板( 1800 转弯)为 ; nL —— 该段 段廊道总长度 (m); nC —— 流速系数,随水力半径 Ri 和池底及池壁粗糙系数 n而定 , n61nn RC 。 絮凝池采用钢筋混凝土及砖组合结构,外用水泥砂浆抹面,则粗糙系数。 絮凝池前 5段内水流转弯次数为 4nS , 第 6 段转弯次数为 3。 前 5 段廊道长度为: )m(  BL ,第 6 段廊道长度为:)( L。 39。 39。 625nw3600v 1no0 nanHQ ( m/s) 将各段水头损失计算结果列入表 62中。 四川理工学院课程设计 第 18 页 共 37 页 表 62 各段水头损失计算 段 nS nL nR 0v nv nC nh 1 2 3 4 5 6 4 4 4 4 4 3 总水头损失: )()( 32n  OH (6)GT 值 水温 CT O20 ,由表查得 3   13   TG  GT GT值在 54 1010  范围内,说明设计合理。 (7)往复式隔板絮凝池计算简图见图 61: 图 61 往复式隔板絮凝池 四川理工学院课程设计 第 19 页 共 37 页 7. 沉淀池 沉淀池的 已知条件 设计水量 h/m625 3Q ; 沉淀池分两池,则 smhm /39。 。 沉淀时间: T ; 池内平均水平流速: 10mm/s; 沉淀池尺寸 ( 1)单体容积:  QTW ; ( 2)池长:  TL ; ( 3)池宽 B 池的有效水深采用 H , 超高取 ,故采用池深为 , 则池宽:  LHWB ,取。 沉淀池计算 ( 1)沉淀池进口处用砖砌穿孔墙布水,墙长 ,墙高 ,穿孔墙距进水端池壁的距离取。 ( 2)穿孔墙孔洞总面积  孔洞处流速采用 s/ ,则孔洞总面积为: mvQ  ( 3)孔洞个数 N 孔洞形状采用矩形,尺寸为: cmcm 815  ,则孔口数为:  QN 个,取 36个。 采用薄壁堰出水,堰口水平。 出水堰宽度 用 ,则出水渠起端水深 h四川理工学院课程设计 第 20 页 共 37 页 为: 223223  BQ 为保证自由溢水,出水渠的超高取 ,则渠道深度为。 絮凝池排泥采用穿孔管排泥,在与垂直线成 450方向向下开 mm300mm30 孔眼。 每座絮凝池有两个廊道, 各向两侧排泥,排泥阀采用 200DN 的 XSD 型快开排泥阀。 一个絮凝池设 7根排泥管,过渡区设置两根排泥管。 放空时间取 ,则排泥管兼放空管的直径为: 36 002   B L H,采用 DN=200mm。 沉淀池排泥采用行车式虹吸吸泥机进行机械排泥。 沉淀池水力条件复核 ( 1)水力半径 R 2  BHBHR  ( 2) 弗劳德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