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菇栽培新法 “短育”内容摘要:

1、短育” 在白灵菇生产者中不乏生产效果不好、效益低下者,究其原因,主要是栽培管理的技术问题。 这里给读者介绍一种白灵菇栽培新技术短育优质高产栽培。 白灵菇属中温偏低型品种,对温度条件极为敏感,其菌丝适应温度范围较宽,可在 437条件下生存,但其生长期间要求以 2328为宜,出菇温度范围为 025,生长前期的菇蕾阶段以 813为最适宜,后期幼菇生长以 15最适宜。 从中不难看出,白灵菇生长要求温度先低后高,生产中可调控温度至 8,最高不宜超过 18。 白灵菇的另一特点是菌丝生长需要相当长的后熟阶段才能达到菌丝的生理成熟,就是说,白灵菇菌袋在发满菌丝后,不能像平菇那样可直接出菇,必须要经过一个菌丝后熟期才可 2、能出菇,该后熟期往往成为不少菇农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 根据菌株特性不同,该阶段一般约需 3060 天不等,个别菌株甚至长达 80 天左右,生产安排上极不方便,而且大大延长了生产周期。 短育优质高产技术,采用人工调控措施,可大大缩短其后熟期,基本做法是:先将温度调至 30左右,使其菌丝充分发育,然后降低温度,如将菌袋移入低温冷库就是很现实的做法,在 010环境中维持 15 天左右,令菌丝体在相对不适条件下形成自我保护从而加速其“生育”过程。 当菌袋色泽较放入冷库前更加洁白,敲击时发出空心木的声响,手感硬度较高且弹性较强,即可将其移出冷库,置入塑料大棚中,尽量提高棚温、加大湿度,给予适量的强光刺激和较大的通风,约一周左右,接种块处即出现微黄色菌液,此后应尽量降低温度,待其现蕾。 一般该时段约在 11 月中旬前后,棚温保持15以下并不费多大气力,只要覆盖好草苫、加强早晚及夜间的通风、同时加强地面浇水和空间喷水即可。 仅需 12 天短时 10以下,菇蕾很快形成。 一般每个出菇面仅有 13 个菇蕾,在其完成分化前给予疏蕾处理,只保留 1 个,常规条件下,即可长出个大、均匀、端正、色白的优质菇品,此举可有效提高其商品率,一般个重均在 200 克左右。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