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xx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沪教版内容摘要:

. 【分析】 A、由肉桂酸的分子式,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 B、由肉桂酸的分子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C、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知,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最小的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D、根据元素的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之比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由肉桂酸的分子式为 C9H8O2可知,它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 A正确; B、相对分子质量就是构成分子的所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故肉桂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9+18+162═148 ,故错误; C、根据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 可知,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最小;故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也最小;故 C错误; D、该有机物 C9H8O2中 C、 H、 O元素质量比 =( 129 ):( 18 ):( 162 ) =27: 2: 8,故错误; 故选 A 【点评】 根据化学式能表示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利用化学式可判断物质的组成元素、元素质量比、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对分子质量等. 12.如图,在乙中盛放约 容积的水(加 2滴红墨水),然后在甲中放入十几粒锌粒,再注入足量稀硫酸,塞紧橡皮塞.不久,红色的水从尖嘴玻璃管喷出,形成美丽的喷泉.下列说法中,不能用于解 释形成喷泉原因的是( ) A.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B.氢气密度小于空气 C.装置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D.氢气难溶于水 【考点】 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金属的化学性质;氢气的物理性质.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根据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氢气是瓶内气体的压强增大,液体喷出分析; 【解答】 解: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氢气,使甲瓶中的气体压强增大,因为甲瓶和乙瓶用导管相连,所以氢气进入乙瓶,使乙瓶内的液体压强增大,就从导管喷出,形成美丽喷泉,该实验也说明氢气难溶于水,但是难以判断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分 析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选项 B符合题目要求. 故选 B. 【点评】 本题利用化学反应中反应生成气体产生的压强差问题,探究了喷泉的形成,同时通过设计装置来测量气体的体积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3.推理是化学学科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所以氨水一定是混合物 B.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蔗糖的水溶液也能导电 C.面粉、蔗糖灼烧后都变成炭黑,说明它们是相同的物质 D.石灰水能吸收 CO2,则石灰水也能吸收 CO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碱的化学性质;溶液 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溶液、浊液与溶解度;物质的分类;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 A、根据氨水的组成考虑; B、根据溶液能导电必须具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的微粒考虑;C、根据面粉和蔗糖的组成考虑; D、根据石灰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但不能与一氧化碳反应. 【解答】 解: A、氨水中含有氨气和水,属于混合物,故 A正确; B、溶液能导电必须具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的微粒,蔗糖中含有蔗糖分子,不含有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不能导电,故 B错; C、面粉中含有淀粉,含有淀粉分子、蔗糖中 含有蔗糖分子,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故 C错; D、石灰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但不能与一氧化碳反应,故 D错. 故选 A.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溶液能导电必须具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的微粒,熟悉石灰水的性质. 14.已知: X和 Y在高温、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 Z和 Q,各物质微观示意图如下: X Y Z Q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均可再分 C.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都不变 D.若反应后生成 ,则生成 Z的质量为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反应的实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及题意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判断. 【解答】 解:由题意及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该反应是甲烷与水在高温、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是: CH4+H2O CO+3H2; A、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 A错误;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故 B错误; C、 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有单质生成,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故 C错误; D、由方程式可知,若反应后生成 ,则生成 Z的质量为 .故 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此题是对微观示意图信息的考查,学会利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掌握示意图中分子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15.葡萄糖( C6H12O6)是人体内重要的供能物质,某葡萄糖的水溶液内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 8,则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A. 5% B. % C. 10% D.前三者都有可能 【考点】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元素 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 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分析】 葡萄糖中 H、 O元素的质量比是:( 112 ):( 166 ) =1: 8,葡萄糖的水溶液内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 8,即该葡萄糖与水的比例是任意比. 【解答】 解:因为葡萄糖中 H、 O元素的质量比是:( 112 ):( 166 ) =1: 8,该葡萄糖的水溶液内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 8,所以该葡萄糖与水可以以任意比例进行配置,故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固定,可以是 A、 B、 C选项中的溶质质量分数. 故选: D. 【点评】 根据题意得到该葡萄糖与水的比例是任意比是解题的关键.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 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1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有一个选项,多选,该小题得 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得 1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得 2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得 0分. 16.自然界中的物质大多数是化合物.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KCl B. CuSO4 C. MnO2 D. HNO3 【考点】 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 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 A、 KCl是由钾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但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B、 CuSO4是由铜、硫、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C、 MnO2是由锰、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D、 HNO3是由氢、氮、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抓住氧化物的特征、熟悉常见的物质的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下列金属活动 性最强的是( ) A. Cu B. Zn C. Fe D. Mg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内容,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就越强,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Ag、 Pt、 Au;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就越强,铜、锌、铁、镁四种金属中镁的位置最靠前,其金属活动性最强. 故选: 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强 弱,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灵活运用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8.鉴别下列物质所使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 A.硬水和软水﹣﹣肥皂水 B.氮气与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 C.二氧化碳和氧气﹣﹣石灰水 D.硝酸铵固体与氢氧化钠固体﹣﹣水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硬水与软水;酸、碱、盐的鉴别. 【专题】 物质的鉴别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 A、根据肥皂水在硬水和软水中的不同现象进行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C、根据米汤和牛奶的成分进行分析; D、根据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进行分析. 【解答】 解: A、取样品,加入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硬水,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 A正确; B、取样品,伸入燃着的木条,都会熄灭,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 B错误; C、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现象,可以鉴别,故 C正确; D、取样品,加水溶解,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硝酸铵,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的是氢氧化钠,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 D正确. 故选: B. 【点评】 在解此类题 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19.甲、乙、丙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下列转化.( → 表示反应生成,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省略),则甲、乙、丙可能依次是( ) A.过氧化氢 水 氧气 B.氧化铝 铝 氧气 C.氯酸钾 氧气 氯化钾 D.碳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金属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 A、根据过氧化氢会生成水和 氧气,水通电会生成氧气进行分析; B、根据铝不会转化成氧气进行分析; C、根据氧气不会转化成氯化钾进行分; D、根据碳会转化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转化成一氧化碳进行分析. 【解答】 解: 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会生成水和氧气,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会生成氧气,符合条件,故 A正确; B、氧化铝和还原剂会生成铝,氧化铝、铝不会生成氧气,故 B错误; C、氯酸钾加热会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氧气不会生成氯化钾,故 C错误; D、碳和氧气反应会转化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高温会转化成一氧化碳,故D正 确. 故选: AD.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0.下列图象表示化学实验中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此图表示,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过量且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 B. 此图表示,双氧水( 8%的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 C. 此图表示,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充分灼烧 D. 此图表示,向一定质量的石灰石中加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