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xx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内容摘要:
的名称是钒,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 23,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23,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 23,表示原子序数为 3;根据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23,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 原子质量为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 “1” ,不是 “ 克 ” ,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1.下列措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金属生锈的是( ) A.在金属表面涂油或刷漆 B.在金属表面镀上一层耐腐蚀的铬 C.制成耐腐蚀的合金 D.用砂纸擦去铝制品表面的氧化膜 【考点】 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根据已有的金属锈蚀的条件结合防锈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即可,铁在与水和氧气并存时易生锈,铝表面形成的氧化铝薄膜具有保护作用,据此解答. 【解答】 解: A、金属锈蚀与氧气和水有关,在金属表面刷漆或是涂油能防止金属与氧气或水接触,可以防锈; B、在金属表面镀上一层耐腐蚀的铬能使金属与氧气或水隔绝,能防止生锈; C、制成耐腐蚀的合金,改变了金属的内部结构,有利于防锈; D、用砂纸擦去铝制品表面的氧化膜,则破坏了保护层,使内部的铝易被腐蚀,不能防锈;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金属的锈蚀及其防锈,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2.苏州的 “ 碧螺春 ” 享誉全国 . “ 碧螺春 ” 茶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 C76H52O4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一个单宁酸分子是由 76个碳原子、 52个氢原子和 46个氧原子构成 C.单宁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57: 23 D.单宁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 B.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比较的方法来分析. 【解答】 解: A.由单宁酸的化学式 C76H52O46可知,它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B.由单宁酸的化学式 C76H52O46可知,一个单宁酸分子是由 76根碳原子、 52个氢原子和 46个氧原子构成的,故正确; C.单宁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76 ):( 1646 ) ≠57 : 23,故错误; D.单宁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76 ):( 152 ):( 1646 ) =912: 52: 736,可见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正确. 故选 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在细菌作用下,可以用氨气处理含有甲醇( CH3OH)的工业废水,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CH3OH+12O2+6NH3═3N 2+5X+19H2O,则 X的化学式为( ) A. NO B. CO2 C. H2 D. CO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结合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可以判断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 解: 5CH3OH+12O2+6NH3=3N2+5X+19H2O,据方程式及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 6个 N原子、 5个 C原子、 38个 H原子、 29个 O原子,反应后有 38个 H原子子、6个 N原子、 19个 O原子,所以上述反应中 5X含有 5个碳和 10个氧,故 X物质的化学式为CO2. 答案: B. 【点评】 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并能够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利用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可推断反应中某物质的分子构成、确定该物质的化学式. 14.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 “●” 表示硫原子, “○” 表示氧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是 SO2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种类均不变 D.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2: 1: 2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观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根据其意义分析判断. 【解答】 解: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由上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硫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三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SO2+O2 2SO3. A、由上述可知,甲是 SO2,故 A正确; B、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 B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故 C错误; D、由上图可知,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2: 1: 2,故 D正确. 故选 C. 【点评】 读懂表示分子构成的模拟图,是解答问题的基础;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分子,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分子. 15.现在有 200克氧化铁和铁组成的混合物,通入足量的一氧化碳加热,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 152克,则原混合物中氧化铁的 质量分数为( ) A. 88% B. 50% C. 70% D. 80%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固体差量. 【分析】 由混合物的质量和固体减少的质量根据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根据氧元素的质量从而求出氧化铁的质量进而求出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 【解答】 解:设氧化铁的质量为 x.由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 Fe2O3+3CO 2Fe+3CO2 减少的质量 160 112 160﹣ 112=48 x 200g﹣ 152g=48g x=160g 混合物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 100%=80% 故选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到物质间的差量,运用差量法来求解.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谚语诗词中蕴含着科学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真金不怕火炼 ” 是说黄金熔点很高 B. “ 众人拾柴火焰高 ” 是指可燃物越多,着火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C.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 焚烧若等闲 ” 中发生的变化只有化学变化 D. “ 满架蔷薇一院香 ” 的原因是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考点】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通过分析找出成语或诗句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相关知识分析解答此题. 【解答】 解: A、 “ 真金不怕火炼 ” 是说黄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高温下也不易反应;故解释错误 B、 “ 众人拾柴火焰高 ” 是指可燃物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故解释错误 C、 “ 千锤万凿 出深山 ” 发生的变化主要是物理变化;故解释错误 D、 “ 满架蔷薇一院香 ” 是含有蔷薇香味的微粒运动到了人们的鼻子中,说明了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故解释正确; 故选 D. 【点评】 成语和古诗是我们古代文化的一大瑰宝,其中许多都蕴含着化学原理,我们要好好地理解它们. 17.下列 CO2的制备装置中,不能起到 “ 随开随制,随关随停 ” 效果的是( ) A. B. C. D.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根据实际操作分析装置是否具有 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效果. 【解答】 解: A、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时气体排不出去,球形瓶中的气体压强变大从而迫使稀盐酸排出干燥管并与大理石分离,反应停止.放开弹簧夹时,稀盐酸进入干燥管,并和烧杯中的液面相平同时与大理石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所以该装置可以通过控制弹簧夹来达到使盐酸和大理石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不符合题意; B、固体放在锥形瓶中,酸放在小试管中,酸和固体不能分离,故无法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符合题意; C、该装置将固体放于铜网上,铜网放入液体,反应生成气体,将铜网拉出,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故不符合题意; D、大理石反放于隔板上,通过长颈漏斗添加液体,长颈漏斗下端在液面以上,即使夹上弹簧夹液体也无法压入长颈漏斗,故无法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符合题意. 故选 BD. 【点评】 通过回答本题掌握了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实验装置的设计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8.如图所示,若关闭 Ⅱ 阀打开 Ⅰ 阀,紫色小花(用石蕊溶液染成)变红;若关闭 Ⅰ 阀打开Ⅱ 阀,紫色小花不变红,则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 ) ① 浓 H2SO4, ② 浓 NaOH溶液, ③ 饱和 NaCl溶液. A.只有 ① B.只有 ② C. ①② D. ①②③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若关闭 Ⅰ 阀,打开 Ⅱ 阀,让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经过甲瓶后,通入乙瓶,干燥紫色小花不变红,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二氧化碳在甲中被干燥,二是二氧化碳被吸收. 【解答】 解:若关闭 Ⅰ 阀,打开 Ⅱ 阀,让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经过甲瓶后,通入乙瓶,干燥紫色小花不变红,若关闭 Ⅱ 阀打开 Ⅰ 阀,再通入这种气体,干燥紫色小花变红,则 ① 二氧化碳经过浓硫酸被干燥,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干燥紫色小花不变红,故 ① 正确; ② 二氧化碳通过 NaOH溶液被吸收 ,气体经过甲瓶后,通入乙瓶,干燥紫色小花不变红,故② 正确; ③ 而通过饱和 NaCl溶液后,潮湿的二氧化碳气,能够生成碳酸,碳酸使燥紫色小花变红,故 ③ 错误. 答案: C 【点评】 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把握实验原理的探讨,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可能发生的反应 19.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 CO2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 B. 除去 CO2中的 CO 点燃 C. 除去衣服上的油渍 用洗洁精和水洗涤 D. 鉴别无 水酒精和 NaCl溶液 测导电性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专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A、根据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不至有二氧化碳一种分析解决; B、根据两物质的性质和实验实际分析解答即可; C、根据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分析解答即可; D、依据两者的导电性分析解决; 【解答】 解: A、由于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不至有二氧化碳一种,所以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木条熄灭并不能证明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B、要除去 CO2中的 CO,一氧化碳虽然能够燃烧,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 以实际实验中很难点燃; C、用洗洁精和水洗涤衣服上的油渍能够发生乳化过程,从而能够去除油污; D、无水酒精不能导电而 NaCl溶液能够导电,故测导电性能够鉴别无水酒精和 NaCl溶液; 故选 CD 【点评】 本题是和物质的除杂以及鉴定等相结合的实验设计题,只有熟练掌握物质的性质才能较快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 20.。江苏省扬州市20xx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相关推荐
师将他引到无人处 ,表示感谢 ,问 :“ 字典卖掉了吗 ? ” 学生摇头。 “ 我收回我的话 ,因为老师说的不对 ,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 „„” 学生将目光望向别处 ,不言语。 “ 卖给我吧 ,我出两百元。 ” “ 我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 ” 学生说罢 ,转身跑了。 过了几天 ,老师旧话重提 ,学生还是说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 老师都和你说过几次了 ,你都不给老师一点儿面子吗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桂糖 26 号(原名:桂糖 96定编号:桂审蔗 2006003 号品种名称:桂糖 26 号选育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研究所品种来源:糖 11 号特征特性:植株直立,株型紧凑,蔗芽尖三角形,下离叶痕,上平齐或过生长带、芽翼无或窄,芽较扁,茎径 米,节间圆筒形,遮光部分茎色为淡绿色,爆光久后为淡紫色或古铜色,腊粉厚,芽沟深且长,叶鞘淡绿色,外叶耳平过渡或三角形,内叶耳披针形,57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一块地上长期连年种植式称为连作,又叫重茬。 长期连作导致的低产减产,常使农民得不偿失。 比如近年来由于木薯价格上涨,有些农民连年种植木薯,以致产量越来越低,亩产只有两、三千斤,经济效益很低。 连作常引起减产,容易导致土壤病现象,原因有四:1、每种作物都有一些专门危害的病虫杂草。 2、不同作物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及比例各不相同,根系深浅与吸收水肥的能力也各不相同。
14.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 3 分) (三)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 15— 19题。 ( 15分) 十面“霾”伏 ①最近 ,多个城市再度被雾霾笼罩。 这似乎已成常态的雾霾天气,让民众很焦心。 恶劣的空气质量不再只是一个警告,而是已成切实的危害。 建设“美丽中国 ”目标遭遇严峻挑战。 ②我市也遭到雾霾袭击,且来势很猛,好比一个锅盖罩在扬城上空
致、重复罗嗦、句序错位、用词不当等错误,请找出来并予以改正。 ( 7分) ① 2020年 5月 6日,《人民日报》首先披露了亚洲某国打算把端午节列入该国遗产名录向联合国申报的消息,②这一事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③国内各家媒体继而纷纷跟进报道,④作为端午节由来地的岳 阳市也对此大为震惊。 ⑤我们试想,⑥端午节若为他国申请为文化遗产,那将是国人的渎职和耻辱。 ⑴语体风格不一致的是 ,拟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