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青枯病发生原因及防范措施内容摘要:

1、响水稻正常灌浆结实。 水稻青枯根据发生原因可分为生理性青枯和病理性青枯两种,病理性青枯根据病原分小球菌核病青枯和细菌性基腐青枯,生理性青枯与气温突变、水稻抗逆能力差、水稻品种等因素有关。 一、水稻青枯病几种类型及症状 要发生在晚稻灌浆期,病株叶片萎蔫内卷,呈典型的失水症状,叶片与谷壳青灰色,似割倒摊晒 1 天的青稻,茎秆基部干瘪收缩,无病斑,易倒伏。 该病发病迅速,发病前病、健株并无异样,往往在 12 天内大面积成片发生。 间常成丛发生,也有一穴中几株发病。 稻株基部组织软腐,有黑褐色病斑。 最易识别特征:剥开基部叶鞘和茎秆,可见有许多比苋菜籽还小的黑色菌核。 间零星发生,1 穴中 13 株发病,病株 2、基部呈鼠灰色腐烂。 特征:剥开基部茎秆,充满臭水,无菌核。 二、发生原因 水稻生理性青枯主要是稻田长时间淹水,水稻根系活力差,吸水能力下降,遇天晴和干热风影响,叶片蒸腾量加大,水分供求失调,失水严重导致大面积青枯。 前期长期深水灌溉,未适时适度搁田的田块,根系较浅的田块青枯发生重、土层浅、偏重氮肥、缺少有机肥和钾肥或施氮过迟的田块也易发生青枯。 同时因种传病害和水稻后期断水过早引发的小球菌核病、基腐病等也会引起早衰,加重青枯病的发生。 三、防范措施 青枯一旦发生、表现出症状即无法挽回。 对未发病的田块应加强田间水浆管理,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延缓早衰,提高产量,改善米质。 1、加强水浆管理,做好前期搁田,促进根系发育,后期干干湿湿,防止断水过早,一般以保持田面湿润至水稻黄熟期为宜。 2、合理肥料运筹,减少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 前期增施复合肥,后期进行叶面追肥,以维持根系活力,增强稻株抗逆力。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