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覆土材料的制作内容摘要:
1、前,国外工厂化生产蘑菇都采用含水量高、持水性好、孔隙度大的泥炭作为覆土材料。 国内应用的覆土材料大致有五种,即粗细土、混合土、河泥砻糠土、细泥砻糠土、发酵土。 细泥砻糠土和发酵土是根据我国目前的蘑菇栽培方式和农村条件研制出来的两种制作简便和有良好覆土效果的覆土材料。 这两种覆土材料具有较大饱和含水量、较好的持水性和较大的孔隙度,且含有适量的有机质,是目前最为理想的人造覆土材料。 现将这两种土的制作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粪等有机物和其他物质,在一定温度条件下,通过厌气发酵,使泥土的物理性状和某些物质含量发生变化,从而使其成为具有良好覆土特性的一种覆土材料。 发酵土含有适量的有机质,具有较大的饱和含水量和较大 2、的孔隙度,且有较好的持水性,制作省工、简便,可使蘑菇的增产幅度达到 10%15%。 制作方法有三点。 (1)翻土发酵在自然条件下,翻土发酵要求在 78 月进行。 在麦子或油菜后茬的田里或近水源的地方,取约 15 平方米地,(可栽培 111 平方米面积蘑菇),深挖 2530 厘米土。 将挖出土压碎敲细,做到无泥块,然后加入经粉碎的干牛粪 125150 千克、麦壳或砻糠 200 千克、石灰 10 千克、过磷酸钙 20 千克,充分拌匀,然后灌水,水面高出发酵土约 5 厘米,上再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增温保温,23 天后就可见有气泡翻起。 (2)捣土其作用是让发酵土充分均匀地发酵。 捣土时要求把上面的土翻到下面,下面的 3、土翻到上面,上下泥土混合拌匀,结块的泥要捣碎,捣土时不要放掉水。 第一次捣土,一般在开始发酵后的第 7 天进行,再过 7 天进行第二次捣土。 第二次捣土前测一下发酵池中泥水的 ,如果 小于 8,要加些石灰,将调至 8。 如发酵期间起泡很多,则经 2 次捣土即可。 整个发酵阶段,一般需要 30 天左右。 如果是砂性土壤,发酵时间可增加 35 天。 发酵期间的水位始终高出发酵土表面 5 厘米。 (3)取土土发酵好后,就可以放水搁田,待发酵土表面有裂缝,人能在上面走动时,即可起挖。 发酵土取出后,晒到半干半湿时敲碎,敲碎的土粒直径不能大于 1 厘米。 敲碎后晒干,未晒干的不可堆垄贮藏,以防滋生杂菌。 变泥土的物理性状, 4、使其不仅有较高饱和含水量,而且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持水力。 用这种材料覆土,菌丝爬土快,土层菌丝储存量大,出菇早,转潮快,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细泥砻糠土取土容易,制作方便。 其制作方法着重于以下两点。 (1)细泥的制备覆土前 810 天,挖取地表以下 30 厘米处无草根、杂物的清洁菜园土敲碎,经每 10 厘米 27 目的筛子过筛。 过筛的泥称为细泥,未过筛的泥称为黄豆土(后期补土用)。 细泥和黄豆土均需晒干。 (2)细泥与砻糠的混配为防止泥土中杂菌和褐腐病菌的滋生,覆土前 56 天,对细泥作杀菌处理,一般可采用甲醛消毒法。 砻糠应选用新鲜、无霉变的,于覆土前几天,在太阳光下曝晒 2 天再放到 为 10 的石灰水中浸泡 24 小时。 覆土前 2 天,砻糠还需作杀虫处理,可用 敌畏溶液均匀喷洒在砻糠上,拌匀后用薄膜覆盖熏闷 12 小时,然后揭开薄膜,促使敌敌畏挥发。 在覆土前 糠与细泥按 124 的重量比充分拌匀,再拌入细泥重量 1%2%的石灰粉,把覆土拌得半干半湿,第 2 天即可用于菇床覆盖。 每 111 平方米蘑菇栽培面积约需细泥 3000 千克、干砻糠 125 千克、石灰 50 千克。 专利查询。蘑菇覆土材料的制作
相关推荐
rface的缩写,其造型是一个24针的接插件。 是专为LCD显示器这样的数字显示设备设计的。 在DVI接口中,计算机直接以数字信号的方式将显示信息传送到显示设备中,避免了2次转换过程,因此从理论上讲,采用DVI接口的显示设备的图像质量要更好。 另外DVI接口实现了真正的即插即用和热插拔,免除了在连接过程中需关闭计算机和显示设备的麻烦。 所以,现在很多液晶显示器都采用该接口。 DVI又分为DVIA
不处 理 实训项 目十: 线 路的 测试实训项 目 实训项 目十一: 测试报 告的制作 实训项 目 实训项 目十二:按 线 路 图将 各部分 连线 实训项 目十三: 设计幵 安装一 个简 易 应 用系 统 弱电井中垂直工作区系统实验室实训装置 实训 功能 能 进 行大 对数 配 线 架和大 对数电缆 的配 线 、理 线 、打 线 、 轧线 操作,能 进 行各 种线 槽的敷 设 、各 种线
1、菇褐斑病又名干泡病,分布较为普遍,在菇床上常有发生,为害很大。 症状发病时多在菌柄、菌伞、菌褶上形成褐色斑点,并凹陷,蘑菇往往失去坚韧性,呈畸形。 严重时蘑菇会腐烂。 幼菇发病多变形,菌伞边缘呈锯齿状,或菌柄弯曲,有的形如蒜头,菌柄粗于菌盖。 在大菇上发病时多产生局部的褐色斑点,病菇后期变干,革质化,在病部产生灰色霉层。 与白腐病不同之处是病菇腐烂较慢,且不流出褐色黏液,也没有恶臭。 在早期
得病的原因:主要是低温季节管理不当,在低温季节菇棚内湿度有可能过大,喷水过度,菇体上附着游离水过多,吸水后不能蒸发,致使菇体新陈代谢减弱,造成各种病原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而引发子实体的各种病害;发病原因之二是持续低温天气,造成菇棚内温度过低,食用菌子实体长期处于不良的生活环境而导致发病;发病原因之三是有的食用菌品种出菇期处于 34 茬,菌袋内营养不良,现蕾后的子实体得不到充分的营养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