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桑枝栽培黑木耳技术内容摘要:

1、北省迁安市现有条桑面积 4000 公顷,每年能生产桑条 45000 吨,除了利用一部分造纸、编织农具(筐、篓)外,剩余部分作为烧柴烧掉。 2002 年,引用桑枝生产黑木耳的栽培技术后,使条桑的综合利用上了一个新台阶,增加了农民收入。 经测定,桑条中含粗蛋白 纤维素 木质素 灰分 是生产黑木耳的上等原料。 桑枝黑木耳栽培简便,效益较高。 1枝可产黑木耳 公顷成龄桑园产干桑条 5250产干木耳 945值可达 37800 元。 1 培养料的准备培养黑木耳的桑枝最好用存放 1 年以上的未发霉、无虫蛀的桑条,粉碎成绿豆粒至黄豆粒大小备用。 将桑木屑 饼粉 1t、麦麸 5膏 灰粉 洁水 150合后充分搅拌,打堆闷料, 2、春天闷 2 小时、秋天闷 小时。 2 装袋杀菌闷料后立即装袋,避免基料变酸而影响菌丝生长。 用宽 17 33专用聚乙烯新角袋装料,边装边压紧,装高 1520完后,立即用直径 7圆木棒从料面中央旋转打洞至袋底,然后在袋口套上塑料项圈,盖紧无棉盖。 建 ,配套建长、宽各 水泥蒸汽池 2个,轮流使用。 每池每次放料袋 3000 个,开始急火猛攻,34 小时池内温度达到 100,保温 10 小时后停火,池温降至 60时出池。 3 接种发菌料袋出池后立即移入接种室,料温降至 30时接种,l 袋菌种可接种 30 袋。 发菌室要搭好菌架,架宽 1道宽 60间距 50平方米放菌袋 4050 个。 按木耳生长要求控制温度、湿 3、度、光照和通风,45 天左右菌丝可长满菌袋。 4 出耳管理菌丝长至袋底即可摆袋出耳。 出耳畦要建在不积水、无污染、有良好水源的遮阳地,例如树林、果园、桑行中间。 畦宽 1与菌袋高度相同,每平方米摆放 2325 袋。 用塑料绳将塑料袋项圈下部扎紧,取下无棉盖和项圈,将菌袋浸于 高锰酸钾溶液中消毒。 每袋割口 12 个,分 3 排,每排 4 个,“品”字形排列,割口呈“V”字形,边长 2 口后要立即摆袋盖帘,第土层草帘用1000 倍甲基托布津浸透消毒,沥至不滴水后直接盖在菌袋上,上面再盖上农膜,农膜上再盖草帘。 出耳分 3 个阶段。 基形成期要求温度 1520、相对湿度 80%90%,前 3 天不通风,以后每天 4、揭开草帘两侧通风 1030 分钟,湿度低时向草帘上喷雾。 经过 710 天,割口长出珊瑚状的原基。 实体形成期此期要求温度 1520、相对湿度 80%85%,每天通风 小时,一般经过 57 天,原基开始长出小耳片。 实体生长期此期从开片到成熟,一般经过 710 天。 此期要求温度 1520、相对湿度95%100%,晚上可不盖草帘通风,直接向耳片上喷水,清晨盖上湿帘。 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起皱变薄、色泽较淡、耳根收缩、耳片出现白色孢子粉时,即为成熟。 采收前停水 2 天,除在 1015 时盖帘外,其他时间揭帘,使耳片失水干燥。 在无风晴天采收,采收时需连根拔除,没拔除的残根用利刀抠除,以利出二茬耳。 将耳根根部带出的培养基剪除。 耳根向下单朵摊晒在席上或网上防治粘连。 拳耳、流耳、烂耳、未开片耳要单独晾晒,有泥土杂质的要洗净后再晒。 一般 2 天即可晒干,晒干后装入塑料袋密封,放阴凉、通风、干燥处储藏。 菌袋采收后要晾晒 1 天,耳畦和四周要清扫干净。 用 500 倍甲基托布津和敌百虫杀虫,然后摆袋,盖上千帘,停水 养菌。 然后按第 2 茬技术管理即可。 一般可出耳 23 茬。 从播种到结束 110120 天。 在自然条件下,春节上市栽培的要从 2 月中旬开始,6 月中旬结束;秋季栽培的要从 6 月下旬开始,11 月下旬结束。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