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小麦锈病发生危害与防治对策内容摘要:

2、破裂后,散出夏孢子,呈铁锈状。 后期在病部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 条锈病夏孢子堆最小,呈椭圆形,鲜黄色,顺叶片叶脉排列成行,虚线状;叶锈病孢子堆中等,红褐色,在叶片散生危害;秆锈病孢子堆最大,深红色,在茎杆或叶鞘散生或聚生危害。 小麦锈病的发生流行,与菌源、品种抗病性和病菌生理小种变化、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一般菌源数量大,致病力强,是锈病发生流行的先决条件;品种的抗病性是造成锈病能否流行的主要因素,如果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则是锈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若春季遭遇不利于恶化锈病兹生蔓延而有利于锈病流行发生的气候条件,如气温偏低,降水量偏多,田间湿度大,则会加剧锈病大流行。 2 生危害普遍据近年大面积调查发现, 3、由于品种多、乱、杂,致使锈病发生极为广泛,无论丘陵地区,还是河谷平坝年年均有发生,即使种植抗病品种,但农民习惯多年连续种植同一品种,抗病品种也变成了感病品种,无病区也变成了锈病重发区,真可谓小麦生产的大敌。 染危害部位多即叶片、叶鞘、茎杆、穗子、芒,乃至植株地上部分的各个部位均可感染危害。 染危害时间长锈病发生从幼苗到抽穗扬花期均有发生,即从头年 11 月下旬开始到次年 4 月份的 150 多天,占整个生长期 80%的时间,都会受到小麦锈病的威胁。 变易流行由于目前小麦品种多数不抗叶锈病,致使叶锈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再由于小麦锈病病菌极易发生变异,产生致病力强的新的生理小种,并转化成优势小种,即菌源 4、病生理小种容易发生变异,其原来抗病的品种容易变成感病品种,如果再遇上春季不良气候的综合影响,其锈病发生更易形成大流行,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3 大小麦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力度近年来,尽管小麦育种成果较多,抗病新品种不断问世,但在大面积生产上的推广普及率仍然较低,每年良种更新面积不足 20%,因此要有效控制大面积锈病流行,不仅需要加大抗病品种的选育,更要加快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为大面积生产提供更多的抗病良种,充分发挥抗病良种的增产优势,提高成果转化率。 同时要加大对抗病新品种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科技意识,否则,即使育成了许多抗病品种,也难避免大面积锈病流行。 此外,还要注意不同抗源系统的品种合理搭配,使 6、到早查早治早查:即从小麦返青后 1520d,就要定期进行预测预报调查,为大面积及时防治提供指导依据。 早治:凡条锈病田间病叶率达到 2%3%时,就要立即喷药防治,切实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早”字,封锁中心病团,防止锈病蔓延流行,暴发成灾。 这是提高田间防治效果的关键所在。 握关键,选好药剂根据多年实践证明,四川盆地小麦锈病发生高峰期一般在早春 23 月,生产上尤其要抓住 1 月下旬到 2 月上旬和 2 月下旬到 3 月上中旬这两个关键时期,及时喷药防治。 前者是有效控制期,后者是防治关键期,二者不可偏废,要坚决克服过去大面积生产上普遍存在的重治不重防的不良倾向,否则很难达到理想防治效果。 防治方法,要重点选用 15%可湿性三唑酮粉剂每公顷 1200g 或三唑酮乳油 840拉吾友 750g,兑水 9001200行喷雾,每隔 710d 一次,连喷 23 次,方可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确保小麦丰产增收。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