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茬小麦免少耕播种的技术内容摘要:
1、少耕扩行机条播。 小麦免少耕扩行机条播技术结合了免少耕种麦技术和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的优势,生产效率较高,一次作业可完成灭茬、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 5 道工序,省工节本,有利于培育早发壮苗,有利于光能的合理利用,培育壮秆大穗,提高群体质量,实现高产。 1、播前准备:水稻留茬越低越好,最高不超过 3 厘米。 垫平田中低洼的地方,使田面平整。 播前 2 天对全田喷施绿麦隆、异丙隆等除草剂,防除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 播前将氮素化肥和磷钾肥均匀撒施于土表,施肥后随即机条播,使肥料混入土中,减少肥料挥发。 2、适期播种:与常规耕翻播种相比,采用免少耕机条播技术播种的小麦出苗期提早 1,可以适当推迟 2 天播种。 2、一般淮北地区的最佳播种期为 10 月上中旬,江淮之间为 10 月下旬,苏南太湖地区为 10 月 25 日至 11 月 5 日。 稀播田块可适当提前播种。 3、合理播量:免少耕扩行机条播种植的小麦出苗率比耕翻种植的小麦高 10%,同等条件下每亩播种量可以减少 斤。 一般精量播种的用种量为每亩 4斤,半精量播种的用种量为每亩 6斤。 4、精细播种:一般选用江南 2条播机播种。 适期早播的高产田,可以调整排种孔装置至每幅 5 行。 根据土壤墒情调节播种深度:土壤偏干时播种深度为 3米;墒情好时播种深度控制在 2米。 播种机中速行驶,确保落籽均匀;来回两趟间密切接合,避免重播或拉大行距;播种时不能停机,以免形成堆籽 3、;田块两头先留空幅,便于机身转弯,最后横条播,补种两头空幅;对播不到的死角等处,要人工补种或出苗后移密补稀。 二、板茬撒播。 板茬撒播是直接在板茬稻田中播种小麦。 技术要点是:做好水稻生长后期的水浆管理工作,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不要脱水过早或过迟,以水稻收割时土壤含水量在 20宜。 遇多雨田间湿度大时,及时排水降湿,确保适墒播种。 齐泥收割水稻,收割后整平田面,削高填低,消除脚印塘,防止深籽、丛籽和积水烂种死苗。 播种前施足基肥,用 25%绿麦隆 300 克加水 50 公斤喷雾或拌湿润细土撒施化学除草。 定田定量播种,播种量比耕翻种麦略少,力求播种均匀。 播后每亩施适量有机肥,或每亩用 1500 公斤秸秆还田。 及时开沟碎土覆盖田面,并拍土保墒,以利于出苗。 三、浅旋耕撒播。 浅旋耕撒播是利用旋耕机或免耕条播机的灭茬装置浅旋 3去稻桩,使基肥和土壤混合,然后撒播小麦,播后及时开沟、覆土盖种。 操作程序是:齐泥割稻平整土地化学除草施足基肥旋耕灭茬 3种盖籽机或人工盖籽开沟覆土。 这种播种方式在沙土地或沙壤土地上应用效果较好,潮湿黏重的土地不宜采用。 专利查询。稻茬小麦免少耕播种的技术
相关推荐
做起,支援灾区。 ( 3)当你遇到自然灾害时应当 怎样自护和自救。 请举例说明。 12月 14日,呼和浩特市小学生苏小林和一个同学在青城公园三角湖的冰面上玩耍。 忽然,冰面发生塌陷,苏小林掉进冰窟。 正在游园的铁路第一小学学生王超、乐雅芳、吴亚斌 3人听到呼救声,赶紧跑过来。 冲在最前面的王超和乐雅芳拉住了苏小林的衣服,但冰面又塌了,两人也掉入了冰水中。 吴亚斌边往后退边高声呼救:“有人落水了
2、次年 2 月初均可播种,上市前 25下种,每窖每年可进行三个周期的生产。 四、栽培方法1、栽前蒜头处理。 用 30水将蒜头浸泡一昼夜,吸足水分之后捞出控干,并保持蒜头不散。 2、栽蒜。 栽前 2 天生火,使窖温升至 25左右。 将蒜头紧密摆放在地面及每层架上,空隙用蒜瓣填满、填紧,顶部要平、齐,每平方米用 15克蒜种,摆好后用 5 厘米细砂土盖好,然后浇足水。 3、生长期管理。
1、秆还田免耕技术是指在水稻收获以后,将稻秆均匀平铺田内,不进行翻耕,只进行化学除草,就可播种小麦的简易种植方式。 该技术经成都市第二农业科学研究所潜心试验研究于 2000 年 5 月取得成功。 稻秆还田免耕种植小麦技术,将秸秆还田、免耕和撒播三者的优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组装形成配套新技术,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正式报道。 试验研究表明,该综合配套技术不仅能增收、节资与增效
敬父母传统的美德,有利于增进父子之间的感情 导致亲人间关系冷淡、得不到亲人间的温暖和关怀 (道德义务) 讲信用、讲诚信,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 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和帮助,害人害己 (道德义务) 换来舒适、温馨、亮丽的生活学习环境,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责任心 使集体失去亲和力和凝聚力,使个人失去责任心 (法定义务) 能给后来的其他人参观、欣赏,带来美的享受 破坏环境的美观、自私自利
1、秆还田免耕技术是指在水稻收获以后,将稻秆均匀平铺田内,不进行翻耕,只进行化学除草,就可播种小麦的简易种植方式。 该技术经成都市第二农业科学研究所潜心试验研究于 2000 年 5 月取得成功。 稻秆还田免耕种植小麦技术,将秸秆还田、免耕和撒播三者的优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组装形成配套新技术,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正式报道。 试验研究表明,该综合配套技术不仅能增收、节资与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