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栽培平菇常遇异常现象和处理措施内容摘要:

1、末夏初是栽培平菇的好季节。 但是,有些菇农由于操作不当,使菌棒出菇后变黄坏死、培养料变酸发臭、菌丝长满袋后迟迟不出菇等异常现象,使成功率、产量、质量均有所下降,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群众经验,现将其异常现象原因及处理措施小结如下。 一、菌袋出菇后小菇大批死亡春末夏初,有时菌棒出菇后,小菇大批变黄发软,基部变粗,继而枯萎腐烂成为死菇。 原因:一是桑椹原基形成后,气温持续高温超过 30,致使菌盖逐渐枯萎,造成小菇大批死亡;二是培养基过干,空气相对湿度过低,幼蕾形成后出菇室或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若低于 80,小菇因菇体水分大量急剧蒸发而萎缩死亡;三是通风不良、菇室(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迅速提 2、高,超过 05时就会形成大如拳头或柄粗盖小的大脚菇。 当二氧化碳浓度更高时,幼菇会被闷死;四是喷水过多,使小菇体易致水肿,尔后变黄溃烂,引起病菌感染得病死亡。 处理措施一是在出菇期间,气温过高时要采取降温措施,可用井水喷洒出菇室或棚地面及四周,使温度降低到 30以下,室外菇棚要加厚草帘或稻草遮阴,并加强通风换气管理;二是菌袋现蕾后,出菇室或棚空气相对湿度应提高到 90左右,每天喷水要达 45 次,每次喷水要做到少、细、勤、匀,幼蕾时切忌向菇体直接喷水;三是随着子实体长大,应加强通风换气,特别是高温时期,更要注意通风,确保出菇室或棚内空气新鲜;四是要正确掌握喷水量,既不能不喷水,也不能喷水过多。 提高 3、空气湿度主要是经常往地面及墙壁上洒水,尽量避免直接往幼菇子实体上喷水。 二、部分料袋只有一端长菌丝在一个料袋的两端接入同一菌种,往往只有一端菌丝生长良好,另一端则菌丝萎缩死亡。 原因:一是灭菌灶建得不合理,冷凝水不能沿灶壁回流入锅,却不规则地流入一部分袋口内,使此端培养料吸水太多,抑制了菌丝生长;二是料袋紧靠锅壁排放,锅装水太满,相互间空隙太少,使蒸气循环受阻,冷凝水从灶壁流入靠一端的袋口,造成此端培养料过湿,影响菌丝生长受阻。 处理措施一是灶顶砌成圆拱形,使冷凝水沿灶壁回流入锅;二是料袋排放应与灶壁间有一定距离,以免进水;三是料袋不要排得过挤,以加速蒸气循环,提高灭菌效果;四是单用橡皮筋或线绳扎口 4、的料袋,菌丝定植后要把扎口松开一些增加通气量,最好采用塑料颈圈,盖纸封口,避免因缺氧而造成菌丝死亡。 五是料袋中部应打一孔,将菌种(尤其是麦粒种)直接接入孔内,避免菌种与塑料袋直接接触,防止袋壁冷凝水浸死菌种。 三、菌丝长满袋后迟迟不出菇有的菌袋,菌丝生长十分旺盛,但菌丝长满袋后迟迟不出菇,有的经 23 个月仍不现蕾。 原因:一是菌种选择不当。 春末夏初栽培了中低温型品种;二是培养料的碳氮比不适宜;三是在母种扩接时,气生菌丝挑得过多,使原种、栽培种产生结块现象,则会严重影响子实体形成;四是菌丝长满后,在温度较高,空气湿度较低的情况下,过早地打开袋口,使表面形成一层干燥的厚菌膜,使菌蕾不能分化。 栽培了中 5、低温型平菇品种,应将料袋两头扎紧,待秋季温度降低后再打开袋口出菇,可减少损失。 也可将塑料袋去掉,将菌棒紧密横排在潮湿阴凉的地方,上覆 2 厘米左右的一层碎土,盖上草帘,也可大量出菇;二是合理配制培养料内的碳氮比。 平菇在菌丝体阶段,培养料中较适宜的碳氮比为 20:1,在子实体发生阶段,所需的碳氮比以3040:1 为好。 如果培养料中碳氮比例失调,氮素过多,碳素不足,就会出现营养生长过旺,形成菌丝陡长现象,严重时甚至浓密成团,结成菌皮,使生殖生长受到抑制,推迟出菇,影响产量。 麦麸、米糠、薯类和豆饼、玉米等含有较丰富的氮素,添加时应掌握适量。 如果培养料出现碳氮比失调,应将表皮浓密的菌块挠去,喷 05葡 6、萄糖或(051)10十烷醇等含碳物质,调节碳氮比值。 同时加强通风、光照及加大温差刺激,可使其尽快现蕾出菇;三是母种扩接次数不能过多;四是菌棒表面如形成厚菌膜影响出菇时,可用铁丝在菌袋两头戳洞,再用小钉耙挠去表面干菌膜,将菌袋浸入 25以下水中812 小时,待吸足水分后,再重新排放架上,给通风、光照和温差刺激,增加空气湿度,也会很快出菇。 四、有的料袋中间出现大量菇蕾原因:一是装料不紧密,料与袋之间有空隙;二是灭菌时压力过大,胀破料袋或使料袋鼓起;三是装料或搬运中料袋刺破;四是菌丝生长阶段培养环境不适,如温差过大,光照较强,空气湿度较高等,均会促使料袋中部产生子实体原基。 处理措施一是装料时要边装边 7、压实,外紧内松,使培养料与袋壁紧密接触,不能留空隙;二是装料搬运要小心,避免料袋破损,蒸料后要缓慢放气;三是创造适宜菌丝发育的环境条件,培养室应进行遮光,保持温度恒定,相对湿度维持在 70左右。 菌种培养室和出菇场地要分开。 五、出现烧菌现象原因:烧菌是菌丝生长环境内的温度过高,如培养室温度达 30以上时,就超出了菌丝生活力范围,室温达 40时,菌棒就会发生烧菌,造成菌丝死亡。 处理措施培养室内应保持恒温发菌,温度不能超过 30。 当培养室内温度超过 30时,要及时翻堆、通风降温。 为避免发生烧菌现象,夏季栽培最好在凉爽的室内进行,菌袋以单层排放为好,袋中插一支温度计,以观察料温变化。 若温度较高,应及时 8、向地面上洒些冷水,打开门窗进行通风等,采取降温措施。 需指出的是培养料内温度一般比室温高 35,应引起注意。 六、菌丝未满袋出菇原因:一是菌丝培养阶段环境条件不适宜,如培养料过干或过湿;装料时压得太紧;培养基内营养成分差;光线过强;温差太大;酸碱度不适宜;菌种菌龄太老等,使菌丝生活力减退。 处理措施创造适宜菌丝生长发育的最佳条件,包括配料、含水量、酸碱度、温度、光照等,都要适合于营养生长的需要;二是选择优质、洁白、粗壮和生活力强的菌种。 七、培养料变酸发臭培养料装袋灭菌接入菌种之后,料内会散发出一股酸臭味,影响菌丝生长。 原因:一是培养料不够新鲜和干净,带有大量杂菌,特别是用了陈料,于料内的各类霉菌大量 9、繁殖孳生,使培养料酸败,便产生一股难闻的酸臭味;二是拌料的水分过多,料内氧气供应不足,使嫌气细菌和酵母菌乘机繁殖,导致培养料腐烂变质;菌丝培养阶段,由于料袋重叠,料温增高,使杂菌生长速度加快;三是麦粒菌种与料袋紧密接触,由于袋壁冷凝水浸泡麦粒,使菌种腐烂;四是料内氮素营养过高,与加入的石灰起化学反应,产生氨臭。 处理措施一是栽培前要选好原料,采用新鲜、干净、无霉变、无结块的培养料,拌料前在日光下曝晒 23 天;二是拌料时控制水分,勿过干过湿,棉子壳和水之比以1:1314 为宜,其他作物秸秆加水量以 1:1415 为好,水中加入0102的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三是酸臭味过重的培养料,应及早从袋内倒出,加入 2石灰水进行调节,使 达 75 左右,含水量达 60左右,重新播种栽培;四是如氨气过重,可加入 2的明矾水拌匀除臭。 也可喷洒 10的甲醛配合溶液除臭;五是培养料如已腐烂发黑,只能作为优质肥料入田而不能用于栽培。 栽培场地散布的臭味,可喷撒除臭剂除去。 除臭剂配方是:硫酸亚铁 5 份,硫酸氢钠 95 份,磨成粉在常温下充分搅拌即成。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