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时政记者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内容摘要:

浅论时政记者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浅论时政记者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关志达摘要 时政新闻因其报道内容涉及重要的党、政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非常强的政治性和严肃性,所以主流媒体一直都将做好时政报道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将其视为立身之本。 关键词 时政记者,综合素质时政新闻因其报道内容涉及重要的党、政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非常强的政治性和严肃性,所以主流媒体一直都将做好时政报道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将其视为立身之本。 而主流媒体要做好时政新闻,就需要时政记者在工作实践中练就更高的政治素养、多向思维能力、过硬业务能力和作风等综合素质。 与其他类型的记者不同,时政记者要有更高的政治素养。 时政记者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政治敏感度,树立起强烈的政治责任意识,在工作中注意时刻提醒自己肩负的职责,努力传播主流思想,引导社会舆论,保证时政新闻的政治方向。 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时政记者认真学习和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任务的变化,了解和熟悉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相关的政治知识,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一切从大局出发,围绕中心开展新闻宣传和报道工作。 时政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党委和政府的政治立场、主张和观点,反映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等重要内容,具有非常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同时也具有相当程度的敏感性。 报道的内容、形式、规格、口径、时机以及节奏等方面都有极其严格的要求。 一旦处理不好就会给党委、政府添乱,给党的事业造成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 从这个角度讲,时政记者肩负的使命极其重大,要秉承政治家办报的理念,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与党中央和省市委保持高度一致,一切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毫不动摇地以党的新闻事业为重,坚定不移地履行新闻工作者的光荣职责。 当今,各种思潮日益泛滥,很多思想认识都似是而非。 一方面,现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方式更加灵活,使得群众在选择信息时有很高的自由度,选择信息的主观性也更强,造成人们思想活动的多元性不断增强。 另一方面,时政新闻相对民主、社会等新闻,形式和内容上缺乏趣味性,不容易吸引广大读者的眼球。 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时政记者坚守政治底线,自觉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进一步强化时政报道,进一步丰富内容、创新报道形式,立足党的新闻事业,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搭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桥梁,拉近党委、政府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和鼓舞人民群众。 时政记者要克服僵化思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断提升报道视角、创新报道手段过程中,努力开创时政报道新局面。 当前,时政新闻报道中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只重视多年以来形成的固定报道形式和模式,而忽略了按照新闻报道和传播规律办事的重要性。 记者在报道思路上过分重视领导层面,而不太重视新闻事实本身,甚至很多时政新闻报道通篇都是领导讲话,不但致使报道冗长干涩,还将背后隐含的新闻事实完全掩盖起来,或者搞得支离破碎。 有些时政新闻被读者诟病,说除了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不同,其余的跟以前的报道没有一丁点儿区别。 这固然是有时政新闻报道原则性强、敏感度高、不能有丝毫闪失的客观因素,但究其深层原因,时政记者更多的是因为感觉责任重大而忽略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一味照搬照抄以往成例,不注重新闻报道体裁和写法的创新,从而造成了时政新闻报道枯燥乏味和千篇一律。 要克服这些问题,时政记者就要跳出以往窠臼,尝试拓宽视角,创新形式和手法,围绕线索深化主题,切实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吸引力,感染力。 要杜绝时政新闻报道公式化、程式化现象发生,时政记者必须要摆脱僵化的思维定式,主动转变思维,实现思念的再飞跃。 一要克服具有惰性的单一思维,在报道同一事物时,要力戒套老模式、走老路,要积极寻找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力争将事物的不同侧面全方位展示出来。 二要培养发散性思维,在报道中切忌一条路跑到黑,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善用联想甚至是逆向思维,善于从事物相互关联和交叉中挖掘有价值的部分,捕捉到一开篇就下定论,用一个事先假设好的结论统领全篇文章,根本不看事物因果、前后、左右的关联,片面强调事物发展中的一个因素,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其他因素,不能真实、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这也是造成新闻报道简单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要有超前思维,记者要站在全局和更高的角度,审视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洞察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这样就会在报道中抢抓先机。 总之,时政记者要善用多向思维,运用不同的新闻视角,既要放眼全局,完整、准确、全面地将主题思想报道出来,还要多侧面、多视角地体现和突出时政活动的精髓,用创新性的视角升华主题,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关切的问题搜寻新闻线索,采写生动新颖、引人入胜、极具特色的时政新闻报道。 时政记者还应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 时政新闻往往涉及党政主要领导、重大的政事和要事,要报道好不但需要“快” 、还要“准” 、“快”是指报道要迅速,记者成稿时间要尽量短:“准”则是要求记者采写的稿子要准确,要确准反映新闻事件的本质和内涵。 要做到这两点需要时政记者具有扎实的新闻写作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从而确保新闻宣传的安全。 时政记者提高业务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做好“杂家”。 叶对陶和邓拓都主张记者应当是杂家,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光熟练掌握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要广泛涉猎历史、人文、经济等各个领域,做到虽不能熟知各项专业知识,但要有起码的了解。 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记者要注意对各种知识和信息的收集和积累,要利用自身社会交际广的优势,与各界人士广交朋友,了解各个行业的情况,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同时,时政记者也不要拘泥于一些固定的写作模式,写作体裁更加丰富一些,搞的“杂”一点,除了消息、通讯等常规武器外,述评、言论等体裁也要熟练掌握,运用得得心应手。 二是要真正深入基层,更好地提高报道质量。 基层是新闻的富矿区,群众是记者真正的老师。 有些记者只会抓材料、上网抄,甚至在家闭门造车编新闻。 记者不深入基层,就不会对一线情况有所了解,自然就不能深刻理解中央精神,不能准确把握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记者只有深入基层,与广大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才能更多地吸取新闻报道的养分,写出有生命力、鲜活的新闻报道。 记者只有扎根基层,才能准确把握群众的所思所想,增进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感情。 记者只有深入一线,才能真正培养自己的政治敏感性以及敏锐眼光,才能捕捉到更多的新闻点,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记者只有走进群众,培养清新朴实的文风,写出大家喜闻乐见的文章。 总之,时政记者要真正沉下身子,从基层的广阔天地中找到新闻的源泉和动力,获取更多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养分,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才能写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报道,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代言,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三是要精于取舍,在报道中做到抓住要义取其精华。 许多会议或活动的第一手资料非常繁复和庞杂,记者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再认识、再鉴别,并在这一个过程完成主题的提炼。 此外,针对现今时政新闻报道形式较为枯燥和单一的现现状,时政记者要注重在会议里找新闻,深挖有价值的新闻,发掘更多的新闻线索,注重新闻的关联度和延伸,有效策划进行深度报道。 具体工作中,时政记者要改变以往跑单位、参加会议或者活动时,拿了材料就走人的陋习,要通过更加细致的采访,突出时政新闻的价值再深化;要注重资料的平时积累、整理、归类,将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切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貌似繁杂的材料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线索,通过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化,辅以相关链接,并对各种可能涉及的关联方进行深入采访,挖掘出新闻背后深层次的问题,进而采写出一篇篇精彩而贴切的时政新闻报道。 作为一名合格的时政记者,过硬的作风也不可匮缺。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记者职业品格和操守的真实写照,新时期、新形式下,时政记者更需要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改进新闻作风。 作品如人品,要想出好作品必须先锤炼好人品,这是老报人常说的一句话。 作为一名合格的时候记者,除了能写出锦绣文章和有敏锐的新闻嗅觉外,还要有过硬的工作作风。 时政记者外表看似光鲜,很多人都羡慕他们能跟随领导,参与重大活动的报道等,但实际上,时政记者更多的是经常苦于重大题材的把握、新闻角度的调换等问题,以及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深入企业、农村,在生产一线和田间地头采写深度报道,并以此向社会各界宣传党的主张,政府的重大举措和中心工作。 这就需要时政记者无论条件如何艰苦,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牢记新闻工作者的职责,甘于奉献、默默工作。 由于时政记者特殊的工作性质,较其他其他部门的记者接触党政主要领导和实权部门机会要多一些。 因此,有些时政记者将自己看成“无冕之王”中的“王中王” ,甚至极少数人自恃有点儿小特权搞有偿新闻,为自己和他人谋取私利;还有少数人认为自己是领导“身边人”而趾高气扬,骄横跋扈等等,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源都是时政记者忽略了对自己思想和作风进行持续而深入的改造,不能坚定不移地履行新闻工作者的责任造成的,长此以往后果严重,不但严重危害党的新闻事业,更对自身成长不利。 为此,时政记者更需要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改造自身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做表率。 时政记者要锤炼过硬的作风归根到底就是要心中装着群众,时刻牢记党的新闻工作的使命。 要加强党性修养,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意识,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践行一名合格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