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xx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分布的主要原因为阳光 D.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考点】 U9:人工湿地的作用. 【分析】 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 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人工湿地的植物还能够为水体输送氧气,增加水体的活性.湿地植物在控制水质污染,降解有害物质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湿地系统中的微生物是降解水体中污染物的主力军.好氧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废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厌氧细菌将有机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甲烷,硝化细菌将铵 盐硝化,反硝化细菌将硝态氮还原成氮气,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作用,污水中的主要有机污染物都能得到降解同化,成为微生物细胞的一部分,其余的变成 对环境无害的无机物质回归到自然界中. 【解答】 解: A、在一片山林地上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后,导致生物种类减少,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A 错误; B、春天湿地公园群落中青蛙的繁殖也有环境阻力,不会呈 “J”型曲线增长, B 错误; C、造成人工林中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为阳光, C 正确; D、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湿地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理功能. 5.下列关于图中 ①② 两种分子的说法,正确的 是( ) A.所有病毒均含有 ①② B.密码子位于 ① 上,反密码子位于 ② 上 C. ② 独特的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D. ① 和 ② 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同 【考点】 7F: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7C: DNA 分子的复制.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 ① 为 DNA 分子,其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② 为 tRNA,其一端相邻的 3 个碱基构成反密码子,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据此答题. 【解答】 解: 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 A 错误; B、 ① 为 DNA,遗传信息是 DNA 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 序,而密码子位于信使 RNA 上; ② 为 tRNA,其一端相邻的 3 个碱基构成反密码子,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C 错误; D、 ② 表示 DNA 分子,独特的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C 正确; D、 ① 是 DNA 分子,其碱基组成为 A、 C、 G、 T,其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 A﹣ T,C﹣ G,而 ② 为 RNA 分子,其碱基组成为 A、 C、 G、 U, A﹣ U, C﹣ G, D 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结合 DNA 分子和 tRNA 分子结构示意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概念,能准确判断三者所在的物质;识记 tRNA 的特点及功能,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某二倍体植株染色体上控制花色的基因 A2是由其等位基因 A1突变产生的,且基因 A A2均能合成特定的蛋白质来控制花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 A2是基因 A1中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造成的 B.基因 A A2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的 C.基因 A A2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 D.基因 A A2合成蛋白质时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考点】 7F: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92: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 DNA 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 ; 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和通用性;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解答】 解: A、基因突变是指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A 错误; BC、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此基因A1和 A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但不会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 BC 错误; D、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的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时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减数分裂等知识点,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特点,掌握基因突变与性状的关系;还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性,特别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明确等位基因不会出现在同一 配子中,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满分 39 分) 7.某实验小组利用新鲜的绿叶为材料,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常用纸层析法,该方法的原理是 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 A、 B 是滤纸条上的标记,根据实验现 象可知层析液最先所处的位置是 A (填 “A”或“B”)处. ( 2)在色素的提取与分离过程中,偶然发现某植株缺失第 Ⅲ 条色素带. ① 缺失第 Ⅲ 条色素带的植株不能合成 叶黄素 ,导致对 蓝紫 光的吸收能力明显减弱. ② 该实验小组为了研究缺失第 Ⅲ 条色素带的植株(甲)和正常的植株(乙)光合作用速率的差异,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测定了两植株的 C02吸收速率,结果如表所示: 光照强度( klx) 0 5 10 15 20 25 30 C02吸收速率( mg•m﹣ 2•h﹣1) 甲 ﹣ ﹣ 乙 ﹣ ﹣ 1 根据表格中信息可知,更适合在强光下生活的是植株 乙 (填 “甲 ”或 “乙 ”.当光照强度为 15klx 时,植株甲的光合作用速率 小于 (填 “大于 ”“小于 ”或 “等于 ”)植株乙;当光照强度为 30klx 时,植株甲积累的葡萄糖的量约为 mg•m﹣ 2•h﹣ 1. 【考点】 3L: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3I: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 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 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 分析图示可知,色素带 Ⅰ 表示叶绿素 b,色素带 Ⅱ 表示叶绿素 a,色素带 Ⅲ 表示 叶黄素,色素带 Ⅳ 表示胡萝卜素. 【解答】 解:( 1)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滤液细线不能没入层析液,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图中得到了正常的色素带,因此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层析液最先所处的位置是 A. ( 2) ① 第 Ⅲ 条色素带 表示叶黄素,缺失该色素带,说明植株不能合成叶黄素,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② 两植株的 CO2 吸收速率代表净光合速率,比较甲、乙两组试验数据,更加适合在强光下生活的是植株乙;当光照强度为 0klx 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植株甲的呼吸强度为 •m﹣ 2•h﹣ 1,乙的呼吸强度为 •m﹣ 2•h﹣ 1,因此当光照强度为 15klx 时,植株甲的光合作用速率为 +=•m﹣ 2•h﹣ 1,植株乙的光合作用速率为 +=•m﹣ 2•h﹣ 1;当光照强度为 30klx 时,植株甲 CO2 吸收速率为 •m ﹣ 2•h ﹣ 1 , 根 据 光 合 作 用 反 应 方 程 式 ,6CO2+12H2O C6H12O6+6O2+6H2O ,求出积累的葡萄糖的量约为=•m﹣ 2•h﹣ 1. 故答案为: ( 1)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xx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