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20xx-20xx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6月份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这就产生了理学。 真正代表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的,是宋代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一句话: “以礼决事,孰若以礼 制心。 ”礼学是用来治世的,理学是治心的,这是一种转变。 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化中,理学把礼学的很多概念观点进一步深化了。 礼学没有提供给我们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但是理学为我们提供了。 理学都有一个原始基本点,我们可以模仿着 “天赋人权 ”的说法,实际上就是 “天赋良知 ”。 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比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等,用礼来固化等级的差别。 而就理学来说,天赋良知,大家都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 这样就淡化以至于消除了人在社会中不同等级的观念,在理的面前,等级性无效。 礼学是一种角色性人格,每个人扮演的角色 应该做什么事,你就要把它做好。 但理学是一种个人的追求,而不能成为对人的要求。 就理学本身而言,理学可以作为一种学术来研究,自己自愿地将其作为一种修养的手段也很好,但是不能用理去要求别人。 (摘编自刘晓东《礼学与理学》)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礼在外部对人的言行进行制约和限定,它对人起到教化作用,从而让人产生君子意识。 B.礼是一种人格面具,一个人在社会中跟不同的人接触,会因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不同而产生礼的差别。 C.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提供道德因子、精神依归,对人的 人格无益。 D.礼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社会变了,礼的制度也应该相应改变。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礼是在外部对人进行制约和规范,而理则是在人的精神方面起自我肯定的作用。 B.人要有一种扮演意识,有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比有意抬高自己的身份更符合礼的要求。 C.人的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表现在人的言行和内心不一致,这是一种 “虚伪 ”。 D.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但理学却相反,它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是没有等级性的。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学和理学的功效是不相同的,前者是巩固社会秩序,后者则是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B.礼学和理学会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前者将治世转化为治心,后者将治心转化为治世。 C.理学给我们提供了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它还在转化中将礼学概念观点进行了深化。 D.礼学对人有要求,而理学只是个人追求,不是对所有人的要求,我们也不能用它去要求别人。 【考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 ① 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② 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 ③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解答】 ( 1) C “对人的人格无益 ”表述有误,原文第四段为 “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 ”. ( 2) B “有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比有意抬高自己的身份更符合礼的要求 ”错,原文第三段 “你的行为总是要符合自己的角色 ”,因此,按礼的要求, “降低身份 ”和 “抬高身份 ”都是不合礼的. ( 3) B “礼学和理学相互转化,相互作用 ”错误,两者不存在这样的关系, “后者将 治心转化为治世 ”也就不成立. 答案: ( 1) C ( 2) B ( 3) B 二、古代诗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 “褒禅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花山 ”。 今言 “华 ”如 “华实 ”之 “华 ”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 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 (二)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 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苏轼《石钟山记》 【注释】噌吰( chēng h243。 ng):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窾( kuǎn)坎镗( t225。 ng)鞳( t224。 ):击物声和钟鼓声。 无射( y236。 ):即 “无射 ”钟。 歌钟:古乐器。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余方心动欲还 /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吰如钟鼓 /不绝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 /不知其浅深 /微波入焉 /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B.余方心动欲还 /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 /不知其浅深微波 /入焉涵澹澎湃 /而为此也。 C.余方心动欲还 /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 /不知其浅深 /微波入焉涵澹澎湃 /而为此也。 D.余方心动欲还 /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 /不知其浅深 /微波入焉 /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庐冢,也叫做 “庐墓 ”,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B 在中国古代,人们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即所谓的 “水北山南谓之阳,水南山北谓之阴。 ” C 天干地支 简称为干支,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D.王某,即作者王安石,自称为 “某 ”,表自谦。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两篇文章都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叙议紧密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 B.《游褒禅山记》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需要有坚定的志向的道理。 C.《石钟山记》的记游部分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从整体来说是记叙,但其中又有不少描写,既以叙事过程的波 澜起伏取胜,又以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取胜,叙事、描写交相烘托。 D.《游褒禅山记》的文章主体分为记游和议论两部分,前面记游山,后面发议论,它的记叙和议论是上下相对、两相配合的。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②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考点】 文言文阅读. 【分析】 ( 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 (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 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 “留 ”,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 “删 ”,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 ”,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换 ”,就是替换,用现 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 ”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 ”,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 ( 1) D “钟鼓不绝 ”均作喻体,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 “不知 ”的宾语是 “浅深 ”, “微波 ”作下一句的主语,所以 “浅深 ”与 “微波 ”之间要断开,排除 B, “微波入焉 ”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焉 ”是兼词,所以在 “焉 ”后要断开,排除 C,选 D.此句译为: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 ( 2) D “某 ”不是自谦.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 “某 ”,或者在 “某 ”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 “某 ”的字样. ( 3) B 《游褒禅山记》未采用托物言 志的手法,而是因事说理. ( 4) ① 关键词:平旷:平坦而空旷;侧:从旁边;所谓前洞也:判断句.译为:那个山洞平坦而空旷,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 “前洞 ”. ② 关键词:是:这样;名:命名;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译为:经过敲打能发出响声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 ( 1) D ( 2) D ( 3) B ( 4) ① 那个山洞平坦而空旷,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 “前洞 ”.( “平旷 ”、 “侧 ”、判断句各 1 分,句意 2 分) ② 经过敲打能发出响声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定语后置、 “是 ”、 “名 ”,各一分.句意 2 分) 参考译文: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 “褒禅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 “花山 ”的名称. 现在把 “华 ”念作 “华实 ”的 “华 ”,原来是读音错了. 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 ”.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 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 “后洞 ”.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 “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 !”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 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 到达.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