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的夏播留种技术内容摘要:
2、块无孔不入病,无腐,无萎蔫,无畸形,薯形,薯色保持本品种特征。 周内,需要对作种薯用的薯块进行切块,切块大小 40。 在切块过程中,要注意除去所有有病烂块茎,并注意切刀消毒,50 克以下的薯块可以采取整薯播种,免于刀切。 薯块准备好后,小块整薯用 10 毫克/千克赤霉素浸种,切块的薯种用 1 毫克/千克赤霉素浸种,处理时间均为 10 分钟,以打破休眠,促进芽眼萌发。 浸种后稍晾晒,并用草木灰拌种,于 20 度左右温度堆层催芽。 注意掌握相对湿度保持在 75%为宜。 一般在幼芽 1米时,即可播种,否则在操作中易于碰伤幼芽。 月下旬冬麦收获后,要按墒情提前深耕灭荐茬,精细整地,达到平、细、松的要求,然后亩施 3、磷酸二铵 25 千克,并采用多菌灵和甲基异柳磷进行土壤消毒处理。 有条件的地方可重施腐熟农家肥为底肥。 舟曲一般在大暑至立秋期间播种较为适宜。 可采用垄播或先平播后起垄的方法播种。 由于留种田以增加薯块数量为主,所以播种密度应适当加大,要以每亩 6000 株以上为宜,播种深度 10 厘米。 注意防旱排涝,保证幼苗健壮生长。 管理以促为主,注意防治虫害和杂草,始花期应及时中耕培土,控制地上部分徒长。 若生长过于旺盛,可喷施矮壮素控制。 结薯期用磷酸二氢钾叶面喷肥,防止叶片早衰,促进薯块形成和膨大。 在苗其和结薯期的管理中,要随时除去卷叶,花叶,矮化,黄化,缩叶,以及茎杆细弱等退化型植株和感染晚疫,环腐等病害的植株。马铃薯的夏播留种技术
相关推荐
2、特早熟型、淀粉含量高、抗病性强的脱毒薯种,如中薯 2 号、中薯 3 号、中薯 4 号、克新 4 号等,出苗后 5060 天收获,栽培密度为每亩60006500 株,每亩需备种薯 150 公斤。 3、催芽:1 月 15 日前后(播前 25 天),将冷藏的种薯取出放在 1520散射光下进行暖种并催芽。 催壮芽要求播种整薯或芽长 12 厘米的切块,一般春播温度低,不易发生烂种现象,为节约种薯
2、地。 稻田免耕,开挖丰产沟,沟宽 1520 15邻沟距(畦宽)160出的土不可堆在沟沿上,应使畦面微呈弓背形,以免积水。 一般的小草和稻茬并不影响种植;若有大草可踩倒或锄去,但不要使用除草剂。 4、播种。 每畦播 45 行,行距 3040距 25边各留 20播5000 株左右。 将种薯眼斜向接近土面摆好。 5、施肥。 可根据稻田肥力和产量要求一次施足基肥,不追肥。 若以腐熟的厩肥作基肥
2、种,播后用预先准备好的土杂肥盖种,然后再取土培垄,垄高 1820 厘米、宽 50 厘米。 马铃薯对氮肥吸收早,对钾肥吸收迟,要求基肥占总施肥址的 70,一般每亩施土杂肥或土灰 20002500 公斤、猪牛栏粪 10001500 公斤、碳铵 3540 公斤、过磷酸钙 4050 公斤。 幼苗出土后追施钾肥。 加强对晚疫病、二十八星瓢虫、地老虎的防治。 注意中耕除草。 一般于 4 月上中旬收获上市
2、氏杆菌属,菌体短杆状。 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广,1038的范围内均能生长良好,2527最适宜,45时则失去生活能力。 发病规律:该病主要是病薯带菌,通过切刀切薯传给种薯,造成母薯腐烂,并从母薯通过维管束和髓部进入植株地上茎。 后期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匍匐茎传入新生的块茎。 贮藏期间,病健薯接触,病菌可通过伤口或皮孔传染,传染快。 土壤中遗留的病薯和病残体也是初次侵染的来源。
2、氏杆菌属,菌体短杆状。 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广,1038的范围内均能生长良好,2527最适宜,45时则失去生活能力。 发病规律:该病主要是病薯带菌,通过切刀切薯传给种薯,造成母薯腐烂,并从母薯通过维管束和髓部进入植株地上茎。 后期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匍匐茎传入新生的块茎。 贮藏期间,病健薯接触,病菌可通过伤口或皮孔传染,传染快。 土壤中遗留的病薯和病残体也是初次侵染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