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内容摘要:

●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 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 到的浮力也越大。 ●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 通过简单的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活动获得结果。 ● 经历一个典型的 “ 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 ” 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 按一定要求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 ● 学习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 ● 学会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 利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 用画示意图的方法, 表示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 经历观察方法的设计、改进,通过实验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 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的整理、分析和概括,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 认识到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能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 ● 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 学方法和思想。 ● 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 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 学习利用数据分析解释现象,懂得数据的重要性。 ●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第二单元《热》 (一)单元概述 人们对热现象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在 19 世纪以前,人们认为物体的温度变化是由一种没有质量、无色、无味,可以流入或流出物体的特殊物质 —— “ 热质 ” 引起的,物体中的 “ 热质 ” 越多,温度就越高,反之,温度就越低。 但是,人们在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一些热现象,特别是摩擦生热现象 时,却遇到 了困难。 例如,不论在哪种情况下 (包括在 0℃ 以下的环境中 )将两块冰相互摩擦,最后两块冰都会完全融化,对于这一现象, “ 热质说 ” 就无法解释,因为它不能回答摩擦使冰融化的过程中热从何而来的问题 „„ 到 19 世纪中叶,人们通过大量实验证明: “ 热质 ” 是不存在的;热是与能紧密联系的。 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转变为热量,热能也能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 现在我们认为,热的本质是大量粒子 (分子、原子等 )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越剧烈,由这些粒子所组成的物体或系统就越热。 热是一种能量形式。 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 “ 热 ” ,更主要的还 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 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 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 “ 温度和水的变化 ” 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 —— 物体状态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 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 (传递 )的过程。 “ 热 ” 单元共设计安排了 8 个活动。 第 1 课,从关注身边的热源开始,了解人类获得热能的一般途径,了解一些影响热的产生的因素。 其中通过 “ 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 ” 的研究,让学生对热源和热传递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第 2 课,学生开始关注热量的变化对物体的影响了。 冷水在逐渐变热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哪些方面产生了变化。 通过 “ 水受热上浮原因 ” 的研究,引出 “ 热胀冷缩 ” 现象的观察研究活动。 第 3 课、第 4 课和第 5 课,连续观察一些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从液体的热胀冷缩到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学生会体验并感受到身 边的很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以及各种热胀冷缩现象的实际应用。 第 6 课和第 7 课,开始关注引起物体温度变化的热传递现象。 观察中学生会发现,热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并发现这种传递是有方向的。 在传热比赛中,学生还会发现不同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 第 8 课,设计保温杯的活动,一方面是对本单元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另一方面也希望学生意识到科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服务于生活。 比如,选择合适材料控制热传递的速度,使得保温杯符合我们生活的需要。 本单元的 8 个课题活动之间是有着很强的联 系的。 每课的探究内容或是对前一课提出的问题的解答,或是对前一活动内容的继续深人。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引导,促使学生们在每个探究活动即将结束时,能为下一个的探究提出新的问题,或清理出进一步探究的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 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递,不同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 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 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 大多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 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寻证据以解决问题。 ● 改进实验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